- 10
趙無極 30.7.64 油畫畫布 一九六四年作
描述
- Zao Wou-Ki (Zhao Wuji)
- oil on canvas
無極ZAO
ZAO Wou-Ki 30.7.64(作品背面)
來源
頂尖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魁北克,魁北克美術館〈趙無極回顧展〉一九六九年
沙勒羅瓦,比利時沙勒羅瓦藝術宮〈趙無極〉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十二月二十七日
上海,上海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四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圖版51,153頁
北京,中國美術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十一日,圖版51,153頁
廣東,廣東省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日,圖版51,153頁
德勒斯登,利普希烏斯宮藝術館,德國德勒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瑪丹娜遇見毛澤東〉二〇〇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一日,86頁
出版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西班牙,巴塞隆納,Ediciones Polígrafa出版,一九七八年),圖版338,290頁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西班牙,巴塞隆納,Ediciones Polígrafa出版,一九七九年),圖版338,290頁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美國,紐約,Rizzoli International出版,一九七九年),圖版338,290頁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一九八六年),圖版370, 330頁
〈趙無極〉Jean Leymarie編(西班牙,巴塞隆納,Cercle d’art出版,一九八六年),圖版370,330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向趙無極致敬
「每當我一早走進畫室,即使光線灰黯陰沉,只要看到留在書架或地上未完成的畫,都會給我重新拿起畫筆的力量,如果畫布上的顏料已乾,我又可以再去創造各式各樣的實與虛、空與滿。我要以我所餘的歲月,表達繪畫的喜悅⋯⋯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它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趙無極
大師風範 一世晶燦
2013年4月9日,高齡93歲的中國抽象藝術大師趙無極在瑞士辭世,這個消息,震撼了整個藝術世界,在許多人的心底,宛如風光明媚的青天裡飄進了一朵烏雲,驟然下起大雷雨。趙無極於1920年生於北京,其於1948年赴法。法國如同他生命中的第二故鄉,他將其深厚的中國藝術底蘊與東方美學,融合由巴黎自由的藝術風土中所吸取的養分,以西方油彩做完美的表現,開創出獨樹一幟的表現語彙,在世界抽象藝術的浪潮中卓絕而立,並帶領中國藝術於西方藝術世界的復興。其藝術為其生命的結晶與對宇宙世界的禮讚。其藝術成就宛如一晶燦的奇蹟,此歸功於他對藝術不懈的熱情與敢於挑戰自我、不斷地追求突破,其創作經歷多個關鍵性的轉折期,如由克利、甲骨文、狂草到無境時期,不同階段均創有動人的作品,而每次的轉變,均讓他更為超卓,步步奠定其大師地位。
1965年,藝術史學者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將趙無極列入其所編纂的《世界偉大的藝術及藝術家》一書,肯定其對中國藝術發展的深刻影響與重要貢獻。趙無極一生獲獎無數,如1984年他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2002年當選「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兩者均為歐洲藝術界最高榮耀。其作品並曾廣泛地展出於東西方權威的畫廊與美術館,個展逾200回,如其為首位在巴黎大皇宮(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舉辦個展的華人藝術家。而其作更被超過120家的世界級美術館與藝術機構所收藏,在華人現代西畫藝術類別中,這樣的資歷和地位,無人能與之匹敵。趙無極的逝世,宛如一個輝煌大時代的結束,然而其風采與藝術的靈光,仍然能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與懷想,作品唯一心靈的休憩所,透過藝術的傳承,恆常永存。
藏者之珍 無極長伴
在拍賣市場上,趙無極亦為擁有最堅實國際藏家群的華人現代西畫大師。2011年10月,香港蘇富比「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拍賣會上,我們很榮耀地以6,898萬港元拍出趙無極60年代的代表作《10.1.68》,締造了迄今趙無極作品的世界最高拍賣紀錄;今年春拍,其瑰麗的雙聯品《10.08.83》亦以3780萬港元的佳績成交。是次香港四十周年夜拍,我們特別為藏家呈現六件趙無極50至90年代的經典作品,分別為帶有濃厚個人回憶的《美滿家園》(拍品編號1)、若風擎電馳的紅彩《16.5.66》(拍品編號16)、曾代表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3.4.60-1.2.69》(拍品編號17)、內蘊昂揚的《30.7.64》(拍品編號10)、首次上拍的大尺幅豐美三聯鉅作《15.01.82》(拍品編號11)與金燦恢弘的《22.8.91》(拍品編號12),件件珍罕絕倫。藉此機會,向一代藝術大師獻上最深沉的敬意與追憶──向不朽的藝術,與趙無極致敬!
蘇富比二十世紀部主管
陳秀玉
趙無極藏者之珍
《30.7.64》首現拍場
「我一直忠於最初的執著,不曾想掩飾困難,不曾以技巧矇騙,希望忘卻技巧,去創造其它的東西。」
──趙無極
1957年,趙無極赴美遊歷,在當地,他結識一批極具活動力的藝術家,如克萊茵(Yves Klien)、赫夫曼(Clay Huffman)等人,他驚豔於其強勁的創作力,與作畫時揮灑的暢快感,甚至喜歡他們像是沒有過去,未背負任何傳統包袱的自由,此帶給他許多啟示,並間接影響了他後續的創作。該年趙無極並受紐約權威的庫茲畫廊主持人(Samuel Kootz)的賞識,和他簽下合約,定期在美國舉辦畫展,回法國後趙無極開始創作大畫,將全副心神投入創作,一次次地挑戰自我身體的極限,在加大的畫布上,他體悟了克萊茵在創作時大開大闔的酣暢,他和大畫布搏鬥,不僅填滿它,還帶給它生命,創作了一系列動人的作品。
而在50年代晚期,其創作出現了關鍵性的轉變,他企圖全然地以純粹的線條與色光來表達對世界的觀察,與內心的情感,作品中一個個半具體的形體開始消失,他朝抽象的核心深探,並藉著對比或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顫,將躍動的生命力注入其間,此時的他,感覺到自己不再受技巧所局限,對油彩已掌握自如,畫筆即其心,他毫無所懼,亦毫無所囿。完成於1964年的《30.7.64》即為該時期創作之箇中代表。
一首動態的凝鍊之詩
在此方形的作品中,趙無極把色彩減縮到褐、墨黑、紫藕、橘粉與白,它們的色調相近,在畫面上呈現一股和諧感,我們可預見藝術家先將油彩在調色盤上或著調和油推散開來,濕潤的筆若一個現代舞者,在畫布上旋轉,奔馳,由筆刷的方向,觀者可見這一切幾乎是令人驚嘆地一氣呵成,毫無遲滯、毫無猶疑,伴隨明快的韻譜,共構出天地的旋律,有開有合,有胎有骨,有其潛伏,有其沖霄,氣韻橫生。
而在其間,黑稠的線條飛梭而入,我們若見一由下往上飛昇的氣旋,為此曲譜創造對比的激盪與磅礡的高潮。趙無極曾言:「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備的特質是:技巧,真誠與信心。永遠不要試圖以模仿的方式捕捉大自然,要將它視為靈感的泉源。例如,在畫一棵樹時,捕捉風吹過樹葉所發出的聲響,或光線所產生的動感,比起畫樹本身更令人玩味。」雖然觀者無可知《30.7.64》究竟描寫的是一個如何的情境,但由趙無極一言,我們可確知,他所感興趣的是那光線、聲音與如何在平面的畫布上描寫此一生活中以慧詰的心眼所觀察、所感受的,一股抽象的自然之生命,一種在忙碌的生活中,經常被人們所遺忘的生命本質與對宇宙自然所不吝給予大地與人們的禮讚。作品就像一首動態的凝鍊之詩,待觀者以各自的方式體察它想言說與指涉的真理。在默觀諦審中,那超然物外之趣,逐漸向我們展現。
列陣排雲 氣韻萬千
雖然抽象畫僅以線條與色彩為主,但線條裡飽含趙無極對於純熟技巧的自信掌握,若非胸有成竹,難以下筆,如東晉書法名家王羲之在其《筆勢論》中談到:「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一點,一線均牽動作品的成敗。而趙無極自小從其祖父讀書練字,書法底蘊深濃,即便來到法國,它仍未拋棄中國文化藝術中珍貴的遺產,它將此含光的珍珠,以西方的油彩和抽象的語彙串接傳承,另闢蹊徑,創此大作,《30.7.64》展現了無限的空間和生氣,動人心魄。
美國行動繪畫先驅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在1950年代開創了滴流的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他將畫布平鋪於地上,不透過任何畫筆與工具,只藉著身體的力量,將油彩以傾倒的方式,從空中墜下,隨著行動的韻律,滴落、潑灑於畫布之上,在失控與控制之間,帕洛克在畫布上創造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時刻,在其間我們找不到起點與終點,只見能量的韻律與打破傳統的構圖與空間表現。雖然或有人會把趙無極和帕洛克作比較,但實際上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趙無極的線條具有強烈的方向性與敘事性,揉合個人強烈的情感、觀察與回憶,帶有深濃的指涉與暗示性,而非僅僅專注於空間表現上的創新。如同史評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在《東西方藝術的會合》一書中所談到:「趙無極以書法的鋒芒結合富於空氣感的深度,這並不能歸功於帕洛克和克萊因(Yves Klien),卻是表現了一個中國人對於三度空間的直覺。一個中國藝術家所關心的,從來不是事物的表面,他總是洞察潛藏在事物後面的東西 & &總是暗示著一個超過眼界所及的真實境界。」
《30.7.64》在過去曾展出於藝術家於比利時沙勒羅瓦藝術宮(Palais des Beaux-arts, Charleroi)所舉辦的個展,與2008年於德國德勒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所舉辦的《瑪丹娜遇見毛澤東》,一匯融東西方經典鉅作的聯展。該作為此頂尖私人收藏家最鍾愛的趙無極作品之一,在過去逾十年🐭來悉心珍藏,今首肯割愛,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