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60
- 1360
蔣兆和 (1904-1986)
估價
1,200,000 - 1,8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Jiang Zhaohe
- 蔣兆和 琴音悠悠 水墨紙木 立軸 一九三九年作
-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款識:
琴音悠悠,我心緲緲。
廿八年為風之先生國樂家一寫。兆和。
鈐印:「兆和」。
琴音悠悠,我心緲緲。
廿八年為風之先生國樂家一寫。兆和。
鈐印:「兆和」。
來源
根據現藏者提供資料,本幅出自安妮.格萊斯廷女士(Anne
Gleysteen,1921-2010)舊藏。格萊斯廷一九二一年於北平出生,
父來儀庭(Rev. William H. Gleysteen,1876-1948) ,乃美國長老
會傳教士,一九○四年來華,在北平傳教並擔任崇實學校校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他與家人一度被扣押於山東濰縣集中營,直至
四三年十二月,方獲遣返美國。來氏曾擔任燕京大學校董,蔣兆
和曾為該校校長司徒雷登造像,其自費出版之畫集亦獲司徒氏執
筆撰序,或因此關係來儀庭得以購入本幅,並傳給後人。
Gleysteen,1921-2010)舊藏。格萊斯廷一九二一年於北平出生,
父來儀庭(Rev. William H. Gleysteen,1876-1948) ,乃美國長老
會傳教士,一九○四年來華,在北平傳教並擔任崇實學校校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他與家人一度被扣押於山東濰縣集中營,直至
四三年十二月,方獲遣返美國。來氏曾擔任燕京大學校董,蔣兆
和曾為該校校長司徒雷登造像,其自費出版之畫集亦獲司徒氏執
筆撰序,或因此關係來儀庭得以購入本幅,並傳給後人。
出版
〈蔣兆和畫冊〉第一集(北京,一九四一年),編號39
〈蔣兆和作品全集〉上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
月),圖版59
〈中國名畫家全集 ─ 蔣兆和〉,劉曦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二
○○二年三月),頁39
〈流民圖的故事〉,欣平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二○○四年五
月),頁34-35
〈蔣兆和畫集〉上集(北京工藝美藝出版社,二○○五年十二月),
頁77
〈蔣兆和作品全集〉上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
月),圖版59
〈中國名畫家全集 ─ 蔣兆和〉,劉曦林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二
○○二年三月),頁39
〈流民圖的故事〉,欣平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二○○四年五
月),頁34-35
〈蔣兆和畫集〉上集(北京工藝美藝出版社,二○○五年十二月),
頁77
Condition
-Foxing could be found on the painting, as seen in the illustration, which could be removed by restoration. Otherwise,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一九四一年,蔣兆和先生幾歴艱辛,克服了物質條件匱乏的限制,於北平自資出版了〈蔣兆和畫冊〉第一集,收錄了四十一幀作品。這批經畫家精心挑選寫於三十年代後期的代表作,見証了中國在戰禍離亂中平民百性的真切經歷。同樣處身於動盪不安的局勢下,作品自身的遭遇亦如戰亂中的人命般毫無保障,或毀壞無跡,或不知去向。直待一九九三年大型〈蔣兆和作品全集〉出版時,相當一部份上述年代的作品在書中注示「已失」,僅能據四一年畫冊中或畫家舊存的照片翻製!即使翻製效果質素欠佳,仍毋損蔣先生筆下所流露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畫中記錄了那個歷史時空中的社會眾生相,透視了低下階層掙扎求存的真實寫照。就算在靜謐安詳的肖像畫中,主角臉容眼眸所深藏隱含的神情,無不反映著對身處環境或個人遭遇的感受。逾半世紀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仍直撼人心,觀者能不動容?
自二○○七年,部份「已失」之作品隨著戰時西班牙駐華外交官穆尼斯所藏的〈老父操琴豈奈何〉在本公司秋季拍賣會中重新面世,掀起一股「鈎沉」之風,當年散佚於海外的蔣兆和先生精品,陸續浮現,對專家學者、藝術品收藏界以至一般愛好者無疑是研究及欣賞的難得機會。
適值敝公司在香港四十周年之慶,蔣兆和先生重要作品〈琴音悠悠〉此際遠涉重洋來臨此地,誠屬美事!復蒙蔣先生女兒蔣代平女士熱心襄助,提供資料,並慨允摘錄她所撰寫有關此畫之文章,特此申謝。蔣女士大文以〈琴音悠悠,你在哪兒〉為題,如今此畫即現眼前。畫雖無聲,惟畫家透過作品,寄寓與摯交之友誼,藝術上的心曲互通,以至在淪陷區中傲然自處的情操,弦外之音,嫋嫋在耳!
註:蔣兆和先生早期在北平的交友圈子中,與蔣風之及蔣漢澄關
係甚佳,時人稱曰「三蔣」。蔣漢澄在協和醫院畫解剖圖,兼任醫
學攝影。蔣風之則為國樂名家。
本幅畫中人即為蔣風之(1908-1986),江蘇宜興人。先後就讀於上
海藝術大學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後到北平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系,師從中國民樂先軀劉天華先生。蔣氏畢生從事音樂教學
及演奏,被譽為近代胡琴演奏大師,在國樂界影響深遠。
蔣兆和、風之兩人的交誼近半世紀,經歷了戰亂及政治的種種動
盪,歲月流逝以及個人際遇之曲折,毋損彼此友情及對藝術上的
追求。本幅寫於一九三九年,一九八一年畫家在為其拍攝創作過
程的影片時,即再為蔣風之先生畫像。五十載滄桑,畫中內外,
人俱老矣,惟先後兩幀作品,足証藝術長青,友情永存!
據蔣兆和的學生郭明橋回憶:
一日兆和告訴他明天要給蔣風之畫像。他高興極了。因為他也在
學拉二胡。蔣風之是國樂大師劉天華先生的嫡傳,因此在演奏中
對業師的樂曲有獨到的詮釋。劉天華既重視傳統,又不抱殘守
缺。他吸納外來音樂因素,融東西藝術於一爐,這一點實在是與
蔣兆和思想相契。劉天華英年早世,因此世人對劉先生的弟子格
外珍視,要聽蔣風之先生的二胡,要花很高的票價才行。
第二天一大早,郭明橋沒有去學校。他把屋子掃乾淨,把墨研好
了,就等大師光臨。大約九點多,蔣風之提著一把胡琴進屋了。
二位蔣先生互相寒喧一番,旋即開始工作。這天天氣很好,室內
光綫充足。兆和把紙鋪在畫版上,算好了頭部的位置,用小號禿
筆把眼睛畫好,這時候兆和的目光不時盯住風之的面部,畫面上
逐漸浮現出的鼻子、嘴巴、耳部等,都體現出對描繪對象極細密
的把握。風之先生輕鬆地一曲又一曲地拉下去……大約一個半小
時,大作告成。兆和在畫上題詞:「琴音悠悠我心渺渺。廿八年為
風之先生國樂家一寫」。
蔣風之比兆和小四歲,與兆和有相似的外表,修長的身材,修長
的雙手,性格也似乎相仿。他聲音低沉,不喜言談。……自從與
蔣風之相識以來,蔣風之送給他一把二胡,於是他便向蔣風之討
教二胡的演奏,淪陷之後他們成為患難摯友。……
─ 摘錄自欣平著〈《流民圖》的故事
父親的最後一幅畫像絕筆之作是搬到復興門以後。一九八一年科
普電影廠拍攝〈蔣兆和的國畫藝術〉,記錄他畫像的過程。所畫對
象是蔣風之先生。我拿起相機,捕捉到了兩位老人相見的場面,
兩位老人,一位國樂大師,一位國畫大師,他們舒心的笑著,還
在說些什麼。在導演楊恩璞的鏡頭裡,父親幾十年積蓄的功力,
迸發於畫中,蒼勁的筆下,一股凝聚的氣斷斷續續。他們彼此都
發現老了,他們彼此都在努力還原到四十年前。四十年前,同樣
一個場景,他坐著,他畫著,「琴音悠悠,我心渺渺。」一位年
輕的音樂家,一位年輕的畫家,面對國破家亡,身屈日寇鐵蹄之
下,內心的苦悶,只有彼此抒發於琴與畫中了。
四十年後,伴著依然悠悠的琴聲,父親寫下題句:「四十年前曾為
國樂大師蔣風之先生造像,惜原作早佚。於今彼此將近八旬,深
感命中有幸,餘生可慶,今趁攝電影之際,欣然再為寫之。」
父親說的「四十年前曾為國樂大師蔣風之先生造像」, 是指
一九三九年作〈蔣風之先生二胡〉,收集在一九四○年版的〈蔣兆和
畫冊〉中,為第三十九號作品。……
一九九三年,這兩幅相隔四十年的畫像收錄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
社出版的〈蔣兆和作品全集〉中,由於當時找不到一九三九年所作
的原作,只能翻拍一九四○年版的畫冊,並注明「已失」,作品題
目改為〈琴音悠悠〉。我總在想那幅父親說「原作早佚」的畫像真的
遺失了嗎?……
二○○三年我曾與遠在美國居住的郭明橋老先生有過多次的E-mail
往來,那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說有一段時間,他與父親經常
在一起拉二胡。父親坐在躺椅上,郭明橋找把小凳子坐在對面。
他們合練過一首〈雨過天晴〉。郭先生的回憶,讓我仿佛一次次地
看到了父親畫蔣風之的情景,我仿佛聽到了蔣風之的悠悠琴音。
何時雨過,何時天晴?琴音悠悠,我心渺渺。畫不在,音永在,
八年淪陷下的生活,兩位藝術家的心境與北平百姓共鳴。音永
在,畫永存,那一幅作品刻著屈辱,刻著悲哀,刻著永不逝的苦
難歷史。
〈琴音悠悠〉,你在哪裡?
─ 摘錄自欣平撰〈《琴音悠悠》,你在哪兒?〉,發佈於「蔣兆和作
品信息網站」
自二○○七年,部份「已失」之作品隨著戰時西班牙駐華外交官穆尼斯所藏的〈老父操琴豈奈何〉在本公司秋季拍賣會中重新面世,掀起一股「鈎沉」之風,當年散佚於海外的蔣兆和先生精品,陸續浮現,對專家學者、藝術品收藏界以至一般愛好者無疑是研究及欣賞的難得機會。
適值敝公司在香港四十周年之慶,蔣兆和先生重要作品〈琴音悠悠〉此際遠涉重洋來臨此地,誠屬美事!復蒙蔣先生女兒蔣代平女士熱心襄助,提供資料,並慨允摘錄她所撰寫有關此畫之文章,特此申謝。蔣女士大文以〈琴音悠悠,你在哪兒〉為題,如今此畫即現眼前。畫雖無聲,惟畫家透過作品,寄寓與摯交之友誼,藝術上的心曲互通,以至在淪陷區中傲然自處的情操,弦外之音,嫋嫋在耳!
註:蔣兆和先生早期在北平的交友圈子中,與蔣風之及蔣漢澄關
係甚佳,時人稱曰「三蔣」。蔣漢澄在協和醫院畫解剖圖,兼任醫
學攝影。蔣風之則為國樂名家。
本幅畫中人即為蔣風之(1908-1986),江蘇宜興人。先後就讀於上
海藝術大學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後到北平大學藝術學院
音樂系,師從中國民樂先軀劉天華先生。蔣氏畢生從事音樂教學
及演奏,被譽為近代胡琴演奏大師,在國樂界影響深遠。
蔣兆和、風之兩人的交誼近半世紀,經歷了戰亂及政治的種種動
盪,歲月流逝以及個人際遇之曲折,毋損彼此友情及對藝術上的
追求。本幅寫於一九三九年,一九八一年畫家在為其拍攝創作過
程的影片時,即再為蔣風之先生畫像。五十載滄桑,畫中內外,
人俱老矣,惟先後兩幀作品,足証藝術長青,友情永存!
據蔣兆和的學生郭明橋回憶:
一日兆和告訴他明天要給蔣風之畫像。他高興極了。因為他也在
學拉二胡。蔣風之是國樂大師劉天華先生的嫡傳,因此在演奏中
對業師的樂曲有獨到的詮釋。劉天華既重視傳統,又不抱殘守
缺。他吸納外來音樂因素,融東西藝術於一爐,這一點實在是與
蔣兆和思想相契。劉天華英年早世,因此世人對劉先生的弟子格
外珍視,要聽蔣風之先生的二胡,要花很高的票價才行。
第二天一大早,郭明橋沒有去學校。他把屋子掃乾淨,把墨研好
了,就等大師光臨。大約九點多,蔣風之提著一把胡琴進屋了。
二位蔣先生互相寒喧一番,旋即開始工作。這天天氣很好,室內
光綫充足。兆和把紙鋪在畫版上,算好了頭部的位置,用小號禿
筆把眼睛畫好,這時候兆和的目光不時盯住風之的面部,畫面上
逐漸浮現出的鼻子、嘴巴、耳部等,都體現出對描繪對象極細密
的把握。風之先生輕鬆地一曲又一曲地拉下去……大約一個半小
時,大作告成。兆和在畫上題詞:「琴音悠悠我心渺渺。廿八年為
風之先生國樂家一寫」。
蔣風之比兆和小四歲,與兆和有相似的外表,修長的身材,修長
的雙手,性格也似乎相仿。他聲音低沉,不喜言談。……自從與
蔣風之相識以來,蔣風之送給他一把二胡,於是他便向蔣風之討
教二胡的演奏,淪陷之後他們成為患難摯友。……
─ 摘錄自欣平著〈《流民圖》的故事
父親的最後一幅畫像絕筆之作是搬到復興門以後。一九八一年科
普電影廠拍攝〈蔣兆和的國畫藝術〉,記錄他畫像的過程。所畫對
象是蔣風之先生。我拿起相機,捕捉到了兩位老人相見的場面,
兩位老人,一位國樂大師,一位國畫大師,他們舒心的笑著,還
在說些什麼。在導演楊恩璞的鏡頭裡,父親幾十年積蓄的功力,
迸發於畫中,蒼勁的筆下,一股凝聚的氣斷斷續續。他們彼此都
發現老了,他們彼此都在努力還原到四十年前。四十年前,同樣
一個場景,他坐著,他畫著,「琴音悠悠,我心渺渺。」一位年
輕的音樂家,一位年輕的畫家,面對國破家亡,身屈日寇鐵蹄之
下,內心的苦悶,只有彼此抒發於琴與畫中了。
四十年後,伴著依然悠悠的琴聲,父親寫下題句:「四十年前曾為
國樂大師蔣風之先生造像,惜原作早佚。於今彼此將近八旬,深
感命中有幸,餘生可慶,今趁攝電影之際,欣然再為寫之。」
父親說的「四十年前曾為國樂大師蔣風之先生造像」, 是指
一九三九年作〈蔣風之先生二胡〉,收集在一九四○年版的〈蔣兆和
畫冊〉中,為第三十九號作品。……
一九九三年,這兩幅相隔四十年的畫像收錄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
社出版的〈蔣兆和作品全集〉中,由於當時找不到一九三九年所作
的原作,只能翻拍一九四○年版的畫冊,並注明「已失」,作品題
目改為〈琴音悠悠〉。我總在想那幅父親說「原作早佚」的畫像真的
遺失了嗎?……
二○○三年我曾與遠在美國居住的郭明橋老先生有過多次的E-mail
往來,那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說有一段時間,他與父親經常
在一起拉二胡。父親坐在躺椅上,郭明橋找把小凳子坐在對面。
他們合練過一首〈雨過天晴〉。郭先生的回憶,讓我仿佛一次次地
看到了父親畫蔣風之的情景,我仿佛聽到了蔣風之的悠悠琴音。
何時雨過,何時天晴?琴音悠悠,我心渺渺。畫不在,音永在,
八年淪陷下的生活,兩位藝術家的心境與北平百姓共鳴。音永
在,畫永存,那一幅作品刻著屈辱,刻著悲哀,刻著永不逝的苦
難歷史。
〈琴音悠悠〉,你在哪裡?
─ 摘錄自欣平撰〈《琴音悠悠》,你在哪兒?〉,發佈於「蔣兆和作
品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