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开奖官方开奖网站查询

拍品 1451
  • 1451

張大千 倣唐人壁畫

估價
15,000,000 - 2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hang Daqian (Chang Dai-chien, 1899-1983)
  • 設色布本 鏡框
  • ink and colour on cotton cloth, framed
畫家題跋

款識:
清信弟子張大千敬造。

題跋:
此十年前於敦煌石室倣莫高窟唐人壁畫。
新衡仁兄得之,囑為題記。壬辰二月,張大千爰。

鈐印:「大風堂」、「張爰私印」、「大千」。

藏印:「舍翁欣賞」。

來源

本幅乃王新衡(1908-1987)舊藏。王氏,浙江慈溪人,早歲在上海就讀期間,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曾赴蘇聯入讀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蔣經國為同學。返國後,加入國民政府,任職於軍事委員會,乃蔣介石貼身幕僚。抗戰期間,轉入軍統,歷任要職,曾派往香港,四九年後赴台,任立法委員。
他與張學良、張群、張大千過從密切,組成「三張一王」的「轉轉會」,常相往還,定期餐敘,成一時美談。王氏與大千性情甚相投,獲寫贈精品極豐,亦為其遺囑執行人,可見兩人交情之深。

拍品資料及來源

註:一九四一至四三年間,大千西出嘉峪,禮佛敦煌,自述「縱觀壁畫,始知人物壁畫,絕響於世,乃摒棄一切,臨摹傳寫,居石室者二年」,此後所出人物畫作,陽剛既勝,柔縟亦增;奔放斯練,並謹嚴精麗,一派穠粹堂皇,迥異時風,獨樹一幟,蔚然大家。

本幅〈倣唐人壁畫〉採用畫布正是大千身處敦煌時期所用、延青海僧人加工特製之布料:繃框,塗以牛膠,敷石膏粉,復用卵石兩面粗打,最後用瓷碗兩面細打,每道工序皆需反覆多次,乃成,如此畫布,質地較絹偏粗,然尺幅巨大合用於壁畫,且用色墨最具古畫沉著意,大千此期大幅臨摹皆用此種物料。本幅雖未署年款,但由選題、材料、敷色,以至畫風,復參以五二年畫家於邊跋上追記,可推知為四一至四三年敦煌時期所出。

畫中人與莫高窟晚唐一九六窟中「南無大勢至菩薩」姿態甚為相仿,取正側角度,平額隆準,細朱唇,頦圓潤,眉眼細長,含首低眉;赤腳踏蓮臺,右腳趾尚未著地,左腳跟已微微抬起,似徐徐行走;雙手捧持香臺於胸前;冠巾束頭,穿天衣,臂結釧環,披帛纏繞,下著朱色長裙,如意紋蔽膝;頭後有背光,頂上有華蓋;四周天蓮花散落,上連華蓋,下接蓮臺,將人物籠罩於香花海中,得一派平和瑞祥氣氛。除姿態外,華蓋、蓮臺、天花散落圖式,以及器物、服飾配色皆與該窟壁畫不無類似,呈現較明顯晚唐風格。此窟即大千莫高窟洞編號之「第三○五窟」,其〈漠高窟記〉中詳錄該窟型制、壁畫塑像內容、狀況,上述「南無大勢至菩薩」即所記「諸菩薩:南壁下,十五區,高三尺三寸」其中一區;大千還曾臨摹此窟西壁〈勞度叉鬥聖變〉,以「完全一絲不茍地描,絕對不能參入己意」為原則,忠實於原作造型,力求還原其色彩,該幅縱三四五公分,橫近十米,如此鉅製,大千於此窟著力之勤足堪想像。

身處敦煌期間,因開銷鉅大,兼需照顧四川家中支出,據追隨仝赴敦煌的次子張心智 回憶「父親……白天在石窟工作,晚上回到住處在燭光下作畫到深夜……所作的畫,陸續寄回成都委託朋友舉辦畫展……」故臨摹同時,亦利用夜間作畫以籌資金,本幅或寫於臨摹一九六窟壁畫期間。然細察下,畫中人頂無寶冠,手中所持亦非菩薩法器,諸多細節有異於菩薩規範樣式,似非著意忠實臨摹壁畫,實大千取法於此,復參己意,故畫中帶有中晚唐天女形象特色,寫來強調視覺效果,有意減弱宗教畫規範,遂題曰「倣」而非「臨」。若參考「梅雲堂」舊藏一九四二年〈香供養天女〉,約略亦出於此法。這類兼具創作性之作品,恰是畫家日後發展全新面貌人物作品之端倪。

參考資料:
莫高窟一九六窟「南無大勢至菩薩」可參見〈中國敦煌壁畫全集.晚唐〉(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二○○一年),圖版222
一九四二年本〈香供養天女〉可參見〈梅雲堂藏張大千畫〉目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一九九三年),圖版2
莫高窟一九六窟記錄可參見〈張大千先生遺著《漠高窟記》〉(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九八五年四月),頁6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