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482
- 1482
傅抱石 夜破東羗圖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u Baoshi
-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四五年作
-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款識:
永順先生鑑家教政。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初秋。傅抱石寫於東川。
永順先生為後漢段熲後裔,世居安南,精鑑賞,富收藏。此據〈後漢書〉大破東羗,啣枚夜上西山一節,而以熲為之主,具服飾兵器,迺參稽漢晉間刻畫斟酌成之。中土圖籍,散失戰時,尤感不便,雖頗費經營,未審有當不也。新喻傅抱石并記。
鈐印:「 抱石大利」、「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𨌰跡大化」、「乙酉」。
永順先生鑑家教政。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初秋。傅抱石寫於東川。
永順先生為後漢段熲後裔,世居安南,精鑑賞,富收藏。此據〈後漢書〉大破東羗,啣枚夜上西山一節,而以熲為之主,具服飾兵器,迺參稽漢晉間刻畫斟酌成之。中土圖籍,散失戰時,尤感不便,雖頗費經營,未審有當不也。新喻傅抱石并記。
鈐印:「 抱石大利」、「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𨌰跡大化」、「乙酉」。
來源
本幅乃畫家特為法籍越南人杜安之父而製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上款:「杜安」乃越南姓氏,中文轉音為「段」,「永順」則為越南名字之中文轉音。畫中上款「段永順」,即〈傅抱石年譜〉中所述及「法國駐華使館人員」杜安之父親。
段永順(1882-1946),法籍越南人,獲法學博士銜,曾服務於法國南錫市上訴法院。
註:杜安(1914-1978),生平未詳,僅據其親屬提供零碎資料,復對照傳世畫迹,勾劃其背景及抗戰期間駐華兩年之概況。其先祖於明室傾圯之際,避兵遷移越南,世代安居繁衍,其父娶法裔女子,故他乃越法混血兒。他生於越南,十一歲赴法國接受教育,在尼斯攻讀高中。歐戰爆發,納粹鐵蹄踏入巴黎,法國維琪傀儡政府登場,由戴高樂將軍領導之「自由法國」奮起反抗,杜安於一九四○年投身反抗隊伍行列,獲派赴北非之法屬阿爾及利亞,加入印支殖民地炮兵營,官階中尉。一九四三年,轉赴印度,接受空降訓練,策劃潛入當時軸心國成員日本佔領之越南,蓋其身份可資掩護,於敵後徐圖興復。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國民政府與維琪政府斷絶外交關係,廿七日與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即「自由法國」)建立關係,杜安一行身負秘密任務,同日自加爾各答飛抵昆明,轉赴重慶。
有稱其身份為「使館翻譯」,實他初扺陪都時,尚未有使館之設,因國民政府於一九四四年十月方正式承認「自由法國」,翌年,法方才委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杜安隸屬軍旅,任務為策劃敵後活動,而當時「自由法國」在華人員內部紛爭、人事傾軋下,其計畫未遂,故實際主理宣傳事務,在重慶電台設立法語廣播服務,與「翻譯」一職毫無關係。又謂「懂中國話,帶有廣東口音」,他實似不諳中文,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知識有賴身邊友人詳告,與傅抱石見面時尚需翻譯陪同,也許眾口轉述未確,將他與所携之華人翻譯身份誤調,以至張冠李戴!
又據傅抱石在一九四四年五月寫有〈陽關圖〉,題曰「癸未九月廿一日,予所寫〈陽關圖〉為法國杜安先生藏去……」,所述日子乃公曆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九日,即杜安間關千里抵渝,未及兩月,正值工作未得開展,同儕間人事紛擾之際,卻有閒暇心情賞畫購買,並結交傅氏,行逕倒令人嘖嘖稱奇。他口中頗有提及的名字,卻是軍統負責人戴笠、中美合作所副主任、美國海軍中校梅樂斯(Milton Miles)等,皆中美情報頭子,從上述種種跡象推之,其真實面貌模糊,背景猶如披上一層薄紗。他自一九四三年八月廿七日抵昆明,逗留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抗戰勝利,不久即離華返越,後再回法國。一九七八年歿於希臘。
傅抱石與杜安之交往,兼具文字紀錄者,一為杜氏最早所購得傅氏之〈陽關圖〉,再者,乃點題囑寫之〈鄭莊公會母〉(詳情可參閱編號1362)。惟本幅〈夜破東羗圖〉,緣起與〈鄭莊公會母〉如出一轍,皆杜安追源溯流,欲尋求其家族與中國歷史文化之聯繫,而焦點緊扣其姓氏「段」。先祖若上溯春秋鄭國之叔段,則東漢時軍事奇才段熲乃延續此追尋先賢之過程,蓋段熲祖先出自叔段。兩幅作品點題而生,或同出於杜氏身旁翻譯之提議,兩者題旨貫串,歷史時序編排具先後之分,但皆源自段氏一脈,最後在畫中如何體現,則仰仗傅抱石之構思與筆下功夫了!
段熲破羗,莊公會母,歷代人物畫中鮮有選取為題。傅抱石承此任務,一為杜安之賞識,並推介外籍人士向其訂畫,更重要者,乃上古圖籍多有散佚,且時逢戰亂,引據資料,求之匪易,故以此為題,考證細節,一景一物,費煞思量,反覆斟酌,方可下筆,難度之高,無疑畫家自我挑戰,如何殫竭心力,題跋上陳述備矣。
本幅取自班固〈後漢書〉,內容乃東漢時段熲率兵平定東、西羗諸役中之一幕。段熲,甘肅武威人,活動於公元一世紀後半期,幼習騎射,通曉謀略,投軍旅,戍邊征戰十餘年,與羗人作戰先後百餘次,率平定東、西羗,以功封侯,食邑萬戶。
圖中所記,正是建寧二年(169年),段熲調遣將領,分兵追擊東羗,軍士夜上西山,圖一舉殲敵。畫家筆下取近景,焦點置於行軍西山一幕,只見軍士荷戟,銜枚噤聲,側身低頭疾走,軍容井然有序,刻見紀律嚴明。行列中,一人身型碩長,繫高冠,披重甲,手按腰刀,如鶴立於眾兵擁簇下,回首直視,見其臉頰修長,三綹長鬚,目光炯然,儀容威嚴,通體雪白之座騎緊隨,繫以朱色韁轡,在皂衣行列中格外耀目,旁有大旗展動,上書「段」字,正是統率三軍之段熲,傅抱石以「眾裏尋他」、「烘雲托月」之手法,巧妙地突出了畫中主角!
圖中人物眾多,雖難逐一交待,除段熲外,畫家未有忽略其身傍隨扈,衣冠服飾,持旗執韁,以至面貌神情,皆有著墨。後隨之大隊,距離漸遠,容貌漸次模糊,僅見冠頂戟端,以至萬頭攢動,僅小如米粒,於蜿蜒山道魚貫而行,千軍萬馬,足堪想像矣!
從近景推遠,西山一角靠於左側,勢陡峭險隘,似草木不長,益顯行軍其中之艱辛。皓月澄空,銀光灑落,映照下方,一片平原遼闊,溪流穿插,間有丘陵起伏,營盤三五結聚,旌旗招展,即隊伍駐紮之地,軍事行動之時地背景於此清晰交代。
畫家構思注重小節,亦顧及大局,尤重氣氛營造,圖中場景就如電影中鏡頭調度之推拉手法,前後人景共冶一爐,主次有序,層次分明。畫家透過朗月當空,高光映照之處理手法,妥善地解決了傳統國畫一向忽略景物前後、位置遠近與光線明暗關係之問題。
若論筆法,人物神情服飾,細緻而不瑣碎,皆其歷史故實作品中精髓所在。背景近山遠嶺,出諸簡鍊長線條,復間綴濃墨點,而平原結寨,以淡彩乾筆擦染,如煙籠霧罩,極得荒涼蒼茫之致,此亦金剛坡時期運用嫺熟之技巧。
傅抱石以現代手法駕馭上古史實,繁簡互配,疏密相宜,小中見大,為創作歷史題材中場面浩大作品,別開新貌,難怪杜安見之盛讚,從中聯想及十八世紀西班牙畫家哥耶(Francisco Goya)之歷史題材經典作。往後,時勢轉易,傅氏由此衍化之手法卻迻用於毛澤東詩詞中某些題材,如〈婁山關〉、〈六盤山〉,舊調不復彈,蓋「換了人間」!
段永順(1882-1946),法籍越南人,獲法學博士銜,曾服務於法國南錫市上訴法院。
註:杜安(1914-1978),生平未詳,僅據其親屬提供零碎資料,復對照傳世畫迹,勾劃其背景及抗戰期間駐華兩年之概況。其先祖於明室傾圯之際,避兵遷移越南,世代安居繁衍,其父娶法裔女子,故他乃越法混血兒。他生於越南,十一歲赴法國接受教育,在尼斯攻讀高中。歐戰爆發,納粹鐵蹄踏入巴黎,法國維琪傀儡政府登場,由戴高樂將軍領導之「自由法國」奮起反抗,杜安於一九四○年投身反抗隊伍行列,獲派赴北非之法屬阿爾及利亞,加入印支殖民地炮兵營,官階中尉。一九四三年,轉赴印度,接受空降訓練,策劃潛入當時軸心國成員日本佔領之越南,蓋其身份可資掩護,於敵後徐圖興復。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國民政府與維琪政府斷絶外交關係,廿七日與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即「自由法國」)建立關係,杜安一行身負秘密任務,同日自加爾各答飛抵昆明,轉赴重慶。
有稱其身份為「使館翻譯」,實他初扺陪都時,尚未有使館之設,因國民政府於一九四四年十月方正式承認「自由法國」,翌年,法方才委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杜安隸屬軍旅,任務為策劃敵後活動,而當時「自由法國」在華人員內部紛爭、人事傾軋下,其計畫未遂,故實際主理宣傳事務,在重慶電台設立法語廣播服務,與「翻譯」一職毫無關係。又謂「懂中國話,帶有廣東口音」,他實似不諳中文,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知識有賴身邊友人詳告,與傅抱石見面時尚需翻譯陪同,也許眾口轉述未確,將他與所携之華人翻譯身份誤調,以至張冠李戴!
又據傅抱石在一九四四年五月寫有〈陽關圖〉,題曰「癸未九月廿一日,予所寫〈陽關圖〉為法國杜安先生藏去……」,所述日子乃公曆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九日,即杜安間關千里抵渝,未及兩月,正值工作未得開展,同儕間人事紛擾之際,卻有閒暇心情賞畫購買,並結交傅氏,行逕倒令人嘖嘖稱奇。他口中頗有提及的名字,卻是軍統負責人戴笠、中美合作所副主任、美國海軍中校梅樂斯(Milton Miles)等,皆中美情報頭子,從上述種種跡象推之,其真實面貌模糊,背景猶如披上一層薄紗。他自一九四三年八月廿七日抵昆明,逗留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抗戰勝利,不久即離華返越,後再回法國。一九七八年歿於希臘。
傅抱石與杜安之交往,兼具文字紀錄者,一為杜氏最早所購得傅氏之〈陽關圖〉,再者,乃點題囑寫之〈鄭莊公會母〉(詳情可參閱編號1362)。惟本幅〈夜破東羗圖〉,緣起與〈鄭莊公會母〉如出一轍,皆杜安追源溯流,欲尋求其家族與中國歷史文化之聯繫,而焦點緊扣其姓氏「段」。先祖若上溯春秋鄭國之叔段,則東漢時軍事奇才段熲乃延續此追尋先賢之過程,蓋段熲祖先出自叔段。兩幅作品點題而生,或同出於杜氏身旁翻譯之提議,兩者題旨貫串,歷史時序編排具先後之分,但皆源自段氏一脈,最後在畫中如何體現,則仰仗傅抱石之構思與筆下功夫了!
段熲破羗,莊公會母,歷代人物畫中鮮有選取為題。傅抱石承此任務,一為杜安之賞識,並推介外籍人士向其訂畫,更重要者,乃上古圖籍多有散佚,且時逢戰亂,引據資料,求之匪易,故以此為題,考證細節,一景一物,費煞思量,反覆斟酌,方可下筆,難度之高,無疑畫家自我挑戰,如何殫竭心力,題跋上陳述備矣。
本幅取自班固〈後漢書〉,內容乃東漢時段熲率兵平定東、西羗諸役中之一幕。段熲,甘肅武威人,活動於公元一世紀後半期,幼習騎射,通曉謀略,投軍旅,戍邊征戰十餘年,與羗人作戰先後百餘次,率平定東、西羗,以功封侯,食邑萬戶。
圖中所記,正是建寧二年(169年),段熲調遣將領,分兵追擊東羗,軍士夜上西山,圖一舉殲敵。畫家筆下取近景,焦點置於行軍西山一幕,只見軍士荷戟,銜枚噤聲,側身低頭疾走,軍容井然有序,刻見紀律嚴明。行列中,一人身型碩長,繫高冠,披重甲,手按腰刀,如鶴立於眾兵擁簇下,回首直視,見其臉頰修長,三綹長鬚,目光炯然,儀容威嚴,通體雪白之座騎緊隨,繫以朱色韁轡,在皂衣行列中格外耀目,旁有大旗展動,上書「段」字,正是統率三軍之段熲,傅抱石以「眾裏尋他」、「烘雲托月」之手法,巧妙地突出了畫中主角!
圖中人物眾多,雖難逐一交待,除段熲外,畫家未有忽略其身傍隨扈,衣冠服飾,持旗執韁,以至面貌神情,皆有著墨。後隨之大隊,距離漸遠,容貌漸次模糊,僅見冠頂戟端,以至萬頭攢動,僅小如米粒,於蜿蜒山道魚貫而行,千軍萬馬,足堪想像矣!
從近景推遠,西山一角靠於左側,勢陡峭險隘,似草木不長,益顯行軍其中之艱辛。皓月澄空,銀光灑落,映照下方,一片平原遼闊,溪流穿插,間有丘陵起伏,營盤三五結聚,旌旗招展,即隊伍駐紮之地,軍事行動之時地背景於此清晰交代。
畫家構思注重小節,亦顧及大局,尤重氣氛營造,圖中場景就如電影中鏡頭調度之推拉手法,前後人景共冶一爐,主次有序,層次分明。畫家透過朗月當空,高光映照之處理手法,妥善地解決了傳統國畫一向忽略景物前後、位置遠近與光線明暗關係之問題。
若論筆法,人物神情服飾,細緻而不瑣碎,皆其歷史故實作品中精髓所在。背景近山遠嶺,出諸簡鍊長線條,復間綴濃墨點,而平原結寨,以淡彩乾筆擦染,如煙籠霧罩,極得荒涼蒼茫之致,此亦金剛坡時期運用嫺熟之技巧。
傅抱石以現代手法駕馭上古史實,繁簡互配,疏密相宜,小中見大,為創作歷史題材中場面浩大作品,別開新貌,難怪杜安見之盛讚,從中聯想及十八世紀西班牙畫家哥耶(Francisco Goya)之歷史題材經典作。往後,時勢轉易,傅氏由此衍化之手法卻迻用於毛澤東詩詞中某些題材,如〈婁山關〉、〈六盤山〉,舊調不復彈,蓋「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