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614
- 614
陶巴·奧爾巴赫
估價
3,000,000 - 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Tauba Auerbach
- Slice III
- 款識
Tauba Auerbach,2012(作品背面) - 針織畫布
二〇一二年作
來源
紐約,Paula Cooper畫廊
美國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2.5維度空間
陶巴·奧爾巴赫於二〇一二年創作《Slice III》(拍品編號614),是其標誌性編織畫系列的早期傑作。本作表達了藝術家對數學、物理及感知局限的深厚興趣,也代表著她鑽研繪畫現象學的巔峰時期。幾何線網交錯相纏,卻又嚴謹有序,奧爾巴赫試圖展示在感知局限範圍內外的多維空間。她曾說道:「我的興趣根源是要了解意識是甚麼:它由甚麼組成,它的限制又是甚麼。作為三維空間內的生物,我們有甚麼能力可以構想出在身處的空間以外,或在空間內環繞的另一維度?」1《Slice III》製作形狀對稱的地貌,奧爾巴赫實行將繪畫媒材以激進形式擴展,因而本作證明她對當代藝術帶來深遠影響。
本作創作於奧爾巴赫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時期,同年她參與廣受稱譽的卑爾根美術館「四色譜」(Tetrachromat)展覽,首次展出編織畫系列。奧爾巴赫沿用之前《折疊》繪畫系列中的視覺幻象元素,但同時將媒材簡化為西方繪畫史上最不可或缺的物料:畫布。她曾指出,特地採用此簡約手法是為了示意其概念藝術創作達致一個轉捩點,說道:「我把畫布這種媒材視為理所當然的。但畢竟我是在織布表面上繪畫,而非無縫的平面。我停止把其他維度思考成「在外面」,並開始想這些維度或處於所有事物當中。我認為有需要深入鑽研畫布的結構,將之拆解,再刻意把它重組起來,賦予更豐富的形態。」2
本作精巧地展現畫布上的單色結構,細微的光影差別從一組引人注目的幾何形狀透射至畫布,從而改變結構圖形。編織結構的規律既表現出一種確切的實在感,卻又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虛無感,充滿矛盾。連續起伏的波浪形狀構造出具催眠作用的視覺遊戲,節奏平穩但無常。藝術家以純熟的技巧打斷當中系統性的秩序:當大部分編織形狀由互相重疊、同中心點的正方形組成,這一致秩序卻被垂直編織的三角形面積破壞,此範圍彷彿嚴密的磚造結構。如同《折疊》繪畫系列的作品,《Slice III》出現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接觸面,藝術家稱之為「2.5維度空間」。藉此奧爾巴赫喚起有關盧齊歐·封塔納的聯想,後者革命性的「刀痕」作品在刺破的畫面中探索繪畫的新抽象空間。《Slice III》融合藝術、科學和數學範疇,展示奧爾巴赫把決定人類感知的理性知識,以及對世界的感受體驗結合之成果。
[1] 藝術家與考特妮·菲斯克的對話,《美國藝術》網站,2012年6月21日
[2] 參考1
藝術家簡歷
陶巴·奧爾巴赫(生於1981年,美國)於二〇〇三年取得史丹佛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學位,在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五年間曾任廣告牌創作學徒。奧爾巴赫的創作建基於概念藝術、抽象藝術與平面設計,涵蓋繪畫、藝術家圖文集、攝影和雕塑等各種創作範疇。她的創作靈感主要源自數學和物理學,藉以探討人類邏輯思維結構體系的局限。她以二〇〇九年首次展出的《折疊》繪畫系列而著稱,作品呈現出一種立體空間的錯覺。奧爾巴赫曾在不同機構舉辦個展,當中包括葆拉·庫珀畫廊(2012)、挪威卑爾根美術館(2011),以及戴奇計劃畫廊(2006)。她亦參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3)和洛杉磯當代美術館(2012)等舉辦的著名聯展。
陶巴·奧爾巴赫於二〇一二年創作《Slice III》(拍品編號614),是其標誌性編織畫系列的早期傑作。本作表達了藝術家對數學、物理及感知局限的深厚興趣,也代表著她鑽研繪畫現象學的巔峰時期。幾何線網交錯相纏,卻又嚴謹有序,奧爾巴赫試圖展示在感知局限範圍內外的多維空間。她曾說道:「我的興趣根源是要了解意識是甚麼:它由甚麼組成,它的限制又是甚麼。作為三維空間內的生物,我們有甚麼能力可以構想出在身處的空間以外,或在空間內環繞的另一維度?」1《Slice III》製作形狀對稱的地貌,奧爾巴赫實行將繪畫媒材以激進形式擴展,因而本作證明她對當代藝術帶來深遠影響。
本作創作於奧爾巴赫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時期,同年她參與廣受稱譽的卑爾根美術館「四色譜」(Tetrachromat)展覽,首次展出編織畫系列。奧爾巴赫沿用之前《折疊》繪畫系列中的視覺幻象元素,但同時將媒材簡化為西方繪畫史上最不可或缺的物料:畫布。她曾指出,特地採用此簡約手法是為了示意其概念藝術創作達致一個轉捩點,說道:「我把畫布這種媒材視為理所當然的。但畢竟我是在織布表面上繪畫,而非無縫的平面。我停止把其他維度思考成「在外面」,並開始想這些維度或處於所有事物當中。我認為有需要深入鑽研畫布的結構,將之拆解,再刻意把它重組起來,賦予更豐富的形態。」2
本作精巧地展現畫布上的單色結構,細微的光影差別從一組引人注目的幾何形狀透射至畫布,從而改變結構圖形。編織結構的規律既表現出一種確切的實在感,卻又有一種不可忽視的虛無感,充滿矛盾。連續起伏的波浪形狀構造出具催眠作用的視覺遊戲,節奏平穩但無常。藝術家以純熟的技巧打斷當中系統性的秩序:當大部分編織形狀由互相重疊、同中心點的正方形組成,這一致秩序卻被垂直編織的三角形面積破壞,此範圍彷彿嚴密的磚造結構。如同《折疊》繪畫系列的作品,《Slice III》出現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接觸面,藝術家稱之為「2.5維度空間」。藉此奧爾巴赫喚起有關盧齊歐·封塔納的聯想,後者革命性的「刀痕」作品在刺破的畫面中探索繪畫的新抽象空間。《Slice III》融合藝術、科學和數學範疇,展示奧爾巴赫把決定人類感知的理性知識,以及對世界的感受體驗結合之成果。
[1] 藝術家與考特妮·菲斯克的對話,《美國藝術》網站,2012年6月21日
[2] 參考1
藝術家簡歷
陶巴·奧爾巴赫(生於1981年,美國)於二〇〇三年取得史丹佛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學位,在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五年間曾任廣告牌創作學徒。奧爾巴赫的創作建基於概念藝術、抽象藝術與平面設計,涵蓋繪畫、藝術家圖文集、攝影和雕塑等各種創作範疇。她的創作靈感主要源自數學和物理學,藉以探討人類邏輯思維結構體系的局限。她以二〇〇九年首次展出的《折疊》繪畫系列而著稱,作品呈現出一種立體空間的錯覺。奧爾巴赫曾在不同機構舉辦個展,當中包括葆拉·庫珀畫廊(2012)、挪威卑爾根美術館(2011),以及戴奇計劃畫廊(2006)。她亦參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3)和洛杉磯當代美術館(2012)等舉辦的著名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