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617
- 617
喬治·康多
估價
2,000,000 - 3,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喬治・康多
- 女管家的日記
- 壓克力及炭筆畫布 鏡框
二〇〇七年作
來源
蘇黎士,Andrea Caratsh畫廊
美國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美國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拍品資料及來源
二十一世紀立體派畫家
「我所有畫作的主旨,都是試圖揭示不同藝術語言之間互相替換的共通性。你觀看畫作背景,陰影與色調或有一刻令你聯想到林布蘭筆下肖像;然而,作品主題畫風卻截然不同,仿如經通俗文化渲染而變奏的一段漫畫。」1
自八十年代起,美國畫家喬治·康多已繪下多件膾炙人口的作品,享譽全球。二〇〇七年作品《女管家的日記》(拍品編號617)陰暗詭異,可見康多匠心獨運,幽默感一覽無遺;康多參考藝術史例,繼而創出全新作品,深具個人風格,功力之高可見一斑,呈獻非同尋常的肖像畫。作品背景呈灰階,乍看之下雖然貌似普通肖像畫,但細觀卻見驚人細節浮現:左肩上凸出一隻手,主角頭部右端冒出另一個男人的頭,增生的眼睛嘴巴蜂湧於觀者眼前。作品一部分為素描,另一部分為油畫。藝術家如是闡釋道:「我喜歡素描、也喜歡油畫,為何兩者之間要分界限、排主次?還不如合二為一。」2
康多藝術視野宏大,不但打破博物館的藩籬,更在主流文化佔一席位。二〇一〇年,康多為 Kanye West 大碟《我的奇特幻想》(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設計封面,一躍而成同代人中最具創意及影響力的藝術家。
康多在紐約開展藝術事業初期,已結識包括凱斯·哈林及尚·米榭·巴斯基亞等藝圈好友,又在安迪·沃荷的工廠工作了八個月。此後康多遷居巴黎,沉浸在油畫傳統中,並深入鑽研藝術史,直至一九九五年止。
《女管家的日記》一作所參照的藝術史例之繁多,有如萬花筒般目眩神迷:從文藝復興至立體派,從超現實主義到抽象表現主義,再到普普藝術等均有涉足。本作明顯呈立體派風格,可見畢加索對康多影響甚為顯著,但康多卻把畢加索的立體派遺風加上自己的漫畫化扭曲,並稱之為「心理立體派」,見於本作蘊含悲喜撕裂、美醜對立等複雜心理元素。《女管家的日記》不但展示康多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更盡展大膽且不斷演變的畫風。
[1] 喬治·康多,引自茱莉·貝爾哥夫,登於《金融時報》,2013年4月21日
[2] 參考1
藝術家簡歷
喬治·康多(生於1957年,美國)早年就讀馬薩諸塞州大學,主修藝術史及音樂。八十年代,康多發表名詞「人工寫實主義」形容自己的作品,其定義為「對人工事物的寫實描繪」。康多與同期藝術家凱斯·哈林、尚·米榭·巴斯基亞等為好友,創作深受其影響。作品於各大頂級博物館均有展出,包括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休斯敦當代藝術館、布法羅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水牛城公立美術館、巴黎文化部國家當代藝術基金會、巴塞隆那當代美術館、德國比勒費爾德藝術館、巴黎馬約爾藝術館、墨西哥蒙特雷當代藝術館、法國尼斯當代藝術館、德國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馬斯垂克伯尼芳坦博物館及都柏林愛爾蘭現代美術館等。
「我所有畫作的主旨,都是試圖揭示不同藝術語言之間互相替換的共通性。你觀看畫作背景,陰影與色調或有一刻令你聯想到林布蘭筆下肖像;然而,作品主題畫風卻截然不同,仿如經通俗文化渲染而變奏的一段漫畫。」1
自八十年代起,美國畫家喬治·康多已繪下多件膾炙人口的作品,享譽全球。二〇〇七年作品《女管家的日記》(拍品編號617)陰暗詭異,可見康多匠心獨運,幽默感一覽無遺;康多參考藝術史例,繼而創出全新作品,深具個人風格,功力之高可見一斑,呈獻非同尋常的肖像畫。作品背景呈灰階,乍看之下雖然貌似普通肖像畫,但細觀卻見驚人細節浮現:左肩上凸出一隻手,主角頭部右端冒出另一個男人的頭,增生的眼睛嘴巴蜂湧於觀者眼前。作品一部分為素描,另一部分為油畫。藝術家如是闡釋道:「我喜歡素描、也喜歡油畫,為何兩者之間要分界限、排主次?還不如合二為一。」2
康多藝術視野宏大,不但打破博物館的藩籬,更在主流文化佔一席位。二〇一〇年,康多為 Kanye West 大碟《我的奇特幻想》(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設計封面,一躍而成同代人中最具創意及影響力的藝術家。
康多在紐約開展藝術事業初期,已結識包括凱斯·哈林及尚·米榭·巴斯基亞等藝圈好友,又在安迪·沃荷的工廠工作了八個月。此後康多遷居巴黎,沉浸在油畫傳統中,並深入鑽研藝術史,直至一九九五年止。
《女管家的日記》一作所參照的藝術史例之繁多,有如萬花筒般目眩神迷:從文藝復興至立體派,從超現實主義到抽象表現主義,再到普普藝術等均有涉足。本作明顯呈立體派風格,可見畢加索對康多影響甚為顯著,但康多卻把畢加索的立體派遺風加上自己的漫畫化扭曲,並稱之為「心理立體派」,見於本作蘊含悲喜撕裂、美醜對立等複雜心理元素。《女管家的日記》不但展示康多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更盡展大膽且不斷演變的畫風。
[1] 喬治·康多,引自茱莉·貝爾哥夫,登於《金融時報》,2013年4月21日
[2] 參考1
藝術家簡歷
喬治·康多(生於1957年,美國)早年就讀馬薩諸塞州大學,主修藝術史及音樂。八十年代,康多發表名詞「人工寫實主義」形容自己的作品,其定義為「對人工事物的寫實描繪」。康多與同期藝術家凱斯·哈林、尚·米榭·巴斯基亞等為好友,創作深受其影響。作品於各大頂級博物館均有展出,包括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休斯敦當代藝術館、布法羅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水牛城公立美術館、巴黎文化部國家當代藝術基金會、巴塞隆那當代美術館、德國比勒費爾德藝術館、巴黎馬約爾藝術館、墨西哥蒙特雷當代藝術館、法國尼斯當代藝術館、德國巴登·巴登國立美術館、馬斯垂克伯尼芳坦博物館及都柏林愛爾蘭現代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