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621
- 621
西格馬·波爾克
估價
2,200,000 - 3,2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Sigmar Polke
- 無題
- 款識
Sigmar Polke,99 - 鏡框
一九九九年作
來源
收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瑞士,蘇黎世,Clemens Gunzer畫廊〈Interjektion〉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至二〇一六年一月三十日
拍品資料及來源
抽象主義的煉金術
西格馬·波爾克是最具盛譽的當代歐洲藝術家之一。他與同代大師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皆致力探索戰後時期藝術全新的方向以及意義。有別於里希特選擇照相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波爾克的作品中的風格形式交匯衝突,難以單一歸類。波爾克在其漫長的創作生涯中嘗試過多種媒介,由油畫、攝影、電影、雕塑、素描到版畫甚至彩繪玻璃,均有涉獵。
波爾克的思維、技法特立獨行,他的前瞻視野啟蒙了眾多時代的藝術家們。由 一九六〇年標誌性的點畫到後期的極抽象主義,這些充滿獨特性的作品對當代藝術發展影響良多。於一九九九年創作的《無題》(拍品編號621)引人注目,充分展現了波爾克對圖像創作的革新以及嘗試。更甚者,波爾克使用不穩定、容易交互作用反應的材料聞名,例如透明亮漆、人造樹脂、流動的液體、互相干擾的色彩,以及各種各樣的溶劑和化學原料。《無題》中藍與銀的陰影相互交織,在漆黑背景的照映之下形成水銀似的肌理,極富流動性。通過發掘液體流動的特質,此幅由點狀顏料及液體構成的作品寓於抽象與化學之間,正如馬丁·漢蕭(Martin Hentschel)描述一般「富有生命力、變化多端的顏料,是色彩的煉金術同時也是對自然的模擬。」1
通過實驗不同的創作技法及媒材,波爾克致力拓展繪畫的界限,發掘更多的可能性。不穩定性和可能性構成了《無題》,此兩點正是波爾克早期創作的原點。《無題》一作完美地體現了波爾克獨特的視野。
[1] 馬丁·漢蕭,〈Solve et Coagula〉,《西格馬·波爾克: 繪畫的三個要素》漢堡車站美術館,當代美術館,漢堡,1997年,第75頁
藝術家簡歷
西格馬·波爾克(1941 – 2010,德國)集抽象畫家及攝影師於一身,且非常多產。作品質精量豐,擅長多種媒材,取材不拘一格,風格技巧多變。一九六二年,波爾克就讀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師承約瑟夫·博伊斯、卡爾·奧托·高茨、格哈德·荷姆斯等人,受其影響甚深。波爾克與格哈德·里希特及康勒·盧格共同開展「資本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以商業藝術掛帥,與美國普普藝術運動並駕齊驅。後期作品主題具歷史面向者甚眾,尤其針對探討戰後社會政治的後果。波爾克於柏林麥可·維爾納畫廊首度舉行畫展(1970),後來於更多地方舉行展覽,包括倫敦荷利·所羅門畫廊(1982)、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1987)、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1991)、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96)、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2004),及紐約大衛·卓納畫廊(2016)等。
西格馬·波爾克是最具盛譽的當代歐洲藝術家之一。他與同代大師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皆致力探索戰後時期藝術全新的方向以及意義。有別於里希特選擇照相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波爾克的作品中的風格形式交匯衝突,難以單一歸類。波爾克在其漫長的創作生涯中嘗試過多種媒介,由油畫、攝影、電影、雕塑、素描到版畫甚至彩繪玻璃,均有涉獵。
波爾克的思維、技法特立獨行,他的前瞻視野啟蒙了眾多時代的藝術家們。由 一九六〇年標誌性的點畫到後期的極抽象主義,這些充滿獨特性的作品對當代藝術發展影響良多。於一九九九年創作的《無題》(拍品編號621)引人注目,充分展現了波爾克對圖像創作的革新以及嘗試。更甚者,波爾克使用不穩定、容易交互作用反應的材料聞名,例如透明亮漆、人造樹脂、流動的液體、互相干擾的色彩,以及各種各樣的溶劑和化學原料。《無題》中藍與銀的陰影相互交織,在漆黑背景的照映之下形成水銀似的肌理,極富流動性。通過發掘液體流動的特質,此幅由點狀顏料及液體構成的作品寓於抽象與化學之間,正如馬丁·漢蕭(Martin Hentschel)描述一般「富有生命力、變化多端的顏料,是色彩的煉金術同時也是對自然的模擬。」1
通過實驗不同的創作技法及媒材,波爾克致力拓展繪畫的界限,發掘更多的可能性。不穩定性和可能性構成了《無題》,此兩點正是波爾克早期創作的原點。《無題》一作完美地體現了波爾克獨特的視野。
[1] 馬丁·漢蕭,〈Solve et Coagula〉,《西格馬·波爾克: 繪畫的三個要素》漢堡車站美術館,當代美術館,漢堡,1997年,第75頁
藝術家簡歷
西格馬·波爾克(1941 – 2010,德國)集抽象畫家及攝影師於一身,且非常多產。作品質精量豐,擅長多種媒材,取材不拘一格,風格技巧多變。一九六二年,波爾克就讀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師承約瑟夫·博伊斯、卡爾·奧托·高茨、格哈德·荷姆斯等人,受其影響甚深。波爾克與格哈德·里希特及康勒·盧格共同開展「資本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以商業藝術掛帥,與美國普普藝術運動並駕齊驅。後期作品主題具歷史面向者甚眾,尤其針對探討戰後社會政治的後果。波爾克於柏林麥可·維爾納畫廊首度舉行畫展(1970),後來於更多地方舉行展覽,包括倫敦荷利·所羅門畫廊(1982)、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1987)、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1991)、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96)、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2004),及紐約大衛·卓納畫廊(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