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624
- 624
白南准
估價
3,500,000 - 4,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Paik Nam June
- 胖男孩
- 款識
Paik, 97 - 單通道視頻,顯示器,電視機外殼,電視櫃
一九九七年作
來源
首爾,現代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Worlds of NAM JUNE PAIK〉二〇〇〇年(此作品印於展覽明信片)
瑞士,巴塞爾,Beyeler畫廊〈Poetry in Motion〉二〇〇七年,91頁
韓國,首爾,現代畫廊〈Nam June Paik: When He was in Seoul〉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43頁
瑞士,巴塞爾,Beyeler畫廊〈Poetry in Motion〉二〇〇七年,91頁
韓國,首爾,現代畫廊〈Nam June Paik: When He was in Seoul〉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43頁
拍品資料及來源
機械人的致敬
《胖男孩》(拍品編號624)異想天開、惹人喜愛,但亦沉靜肅穆、別具威嚴。機械人高舉電視手臂,在白南准逝世十周年之際,向大師致上作最崇高的敬意。作品以光滑桃花心木配質感豐富的藤織面板,旋鈕閃閃發亮。電視機器人奠定了白南準的創作風格,而本作品則是當中風格最成熟簡練、最具魅力的一件。《胖男孩》舉起一臂,另一臂則指向前方,擺出領導者發言的姿態,尤其注目震撼。一九四七年,阿爾貝托·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發表《指路的人》,為戰爭摧殘的世界樹立人性與文明的象徵;另一方面《胖男孩》姿態鮮明,懇求人們在新科技湧現的洪流中堅守人文主義精神,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籲。
六十年代,白南准率先在創作中引進新科技潮流,並加以批判評論,「錄像藝術之父」之名不脛而走、斐聲國際。白南准作品打破分類界限,將科學、工程、藝術多個範疇融為一體,別樹一幟,極具前瞻性,既歌頌科技,亦將之顛覆,重塑我們對科技的認知,更對二十世紀末藝術家構成深遠的影響。白南准於一九六四年發表首部機械人作品《機械人K456》,深受歡迎,其後於一九八六年發表《機械人家族》系列,亦膾炙人口。白氏的侄子兼遺產執行人白田健曾言:「我不認為南準是科技主義者。[…]他希望重新定義電視的角色,[不是]被動,[而是]與我們互動。命運在我們手中。他是個人文主義者,希望為所有事物賦予人性。」1
白南准原於德國深造,師隨名作曲家研習音樂。一九五八年,白氏經約翰·凱吉(John Cage)介紹,認識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及其他前衛藝術家,自此踏上轉型之路,由作曲家及表演者,搖身一變成為發明新藝術模式的先鋒。白氏首次個人展覽「音樂的展覽—電子電視」於一九六三年在德國烏柏托舉行,其時電視剛剛成為每家每戶的必需品,展覽正以批判角度反思電視的出現。白南准作品觀點前衛,既有玩味幽默,亦帶辛辣諷刺,作為抗衡電視與大眾傳媒宰制的論述,其前瞻真知灼見有如先知箴言。白氏在其後的創作生涯中,發表各種雕塑、裝置藝術、表演、「後錄像」衛星傳送以至鐳射投映作品,創作精神從一而終,始終未變。本作品以拋光木面配黃銅機件,閃閃生輝,印證了白南准在全球藝術史上的不朽傳奇。
[1] 招穎思,「好,去吃三明治吧:論白南準」,《白南準:成為機械人》,亞洲協會博物館,耶魯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0頁
藝術家簡歷
白南准(1932 – 2006,南韓)於內戰期間出逃韓國,一九五〇年時,先至香港,後往日本。白氏就讀東京大學,研習藝術史及音樂創作,其後分別於慕尼黑大學及佛萊堡音樂學院深造,主修音樂史及作曲。一九五八年,白氏在德國認識了約翰·凱吉(John Cage),隨即加入前衛藝術運動;及後,一九六四年遷往紐約,並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合作,包括約瑟夫·博伊斯(Josef Beuys)、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大衛·寶兒(David Bowie)等。一九七四年,白南准發表了「電子高速公路」一詞,描述急速擴張的新媒體傳播,預言了個人電腦及即時通訊的誕生,及今日電子傳媒的盛世。白南准曾於多個博物館舉行個展,包括東京都美術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及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等,意義重大。一九九三年,白氏參展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榮獲金獅獎。白氏亦曾為巴黎龐畢度中心與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
《胖男孩》(拍品編號624)異想天開、惹人喜愛,但亦沉靜肅穆、別具威嚴。機械人高舉電視手臂,在白南准逝世十周年之際,向大師致上作最崇高的敬意。作品以光滑桃花心木配質感豐富的藤織面板,旋鈕閃閃發亮。電視機器人奠定了白南準的創作風格,而本作品則是當中風格最成熟簡練、最具魅力的一件。《胖男孩》舉起一臂,另一臂則指向前方,擺出領導者發言的姿態,尤其注目震撼。一九四七年,阿爾貝托·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發表《指路的人》,為戰爭摧殘的世界樹立人性與文明的象徵;另一方面《胖男孩》姿態鮮明,懇求人們在新科技湧現的洪流中堅守人文主義精神,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籲。
六十年代,白南准率先在創作中引進新科技潮流,並加以批判評論,「錄像藝術之父」之名不脛而走、斐聲國際。白南准作品打破分類界限,將科學、工程、藝術多個範疇融為一體,別樹一幟,極具前瞻性,既歌頌科技,亦將之顛覆,重塑我們對科技的認知,更對二十世紀末藝術家構成深遠的影響。白南准於一九六四年發表首部機械人作品《機械人K456》,深受歡迎,其後於一九八六年發表《機械人家族》系列,亦膾炙人口。白氏的侄子兼遺產執行人白田健曾言:「我不認為南準是科技主義者。[…]他希望重新定義電視的角色,[不是]被動,[而是]與我們互動。命運在我們手中。他是個人文主義者,希望為所有事物賦予人性。」1
白南准原於德國深造,師隨名作曲家研習音樂。一九五八年,白氏經約翰·凱吉(John Cage)介紹,認識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及其他前衛藝術家,自此踏上轉型之路,由作曲家及表演者,搖身一變成為發明新藝術模式的先鋒。白氏首次個人展覽「音樂的展覽—電子電視」於一九六三年在德國烏柏托舉行,其時電視剛剛成為每家每戶的必需品,展覽正以批判角度反思電視的出現。白南准作品觀點前衛,既有玩味幽默,亦帶辛辣諷刺,作為抗衡電視與大眾傳媒宰制的論述,其前瞻真知灼見有如先知箴言。白氏在其後的創作生涯中,發表各種雕塑、裝置藝術、表演、「後錄像」衛星傳送以至鐳射投映作品,創作精神從一而終,始終未變。本作品以拋光木面配黃銅機件,閃閃生輝,印證了白南准在全球藝術史上的不朽傳奇。
[1] 招穎思,「好,去吃三明治吧:論白南準」,《白南準:成為機械人》,亞洲協會博物館,耶魯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0頁
藝術家簡歷
白南准(1932 – 2006,南韓)於內戰期間出逃韓國,一九五〇年時,先至香港,後往日本。白氏就讀東京大學,研習藝術史及音樂創作,其後分別於慕尼黑大學及佛萊堡音樂學院深造,主修音樂史及作曲。一九五八年,白氏在德國認識了約翰·凱吉(John Cage),隨即加入前衛藝術運動;及後,一九六四年遷往紐約,並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合作,包括約瑟夫·博伊斯(Josef Beuys)、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大衛·寶兒(David Bowie)等。一九七四年,白南准發表了「電子高速公路」一詞,描述急速擴張的新媒體傳播,預言了個人電腦及即時通訊的誕生,及今日電子傳媒的盛世。白南准曾於多個博物館舉行個展,包括東京都美術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及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等,意義重大。一九九三年,白氏參展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榮獲金獅獎。白氏亦曾為巴黎龐畢度中心與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