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271
- 1271
傅抱石 柳蔭美人 | 設色紙本 立軸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u Baoshi
- 設色紙本 立軸
-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 105 by 30.5 cm. 41 3/8 by 12 in.
款識:抱石寫於東川。蘇可拉先生法家教正,戊子秋,金陵并記。傅抱石。鈐印:「傅」、「抱石之印」、「新喻」、「其命維新」。藏印:「雲海閣珍藏印」。
來源
本幅乃畫家贈印度畫家蘇可拉 (Y.K. Shukla)
香港蘇富比,二○○七年十月,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第二部份)拍賣,編號28
香港蘇富比,二○○七年十月,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第二部份)拍賣,編號28
出版
著錄: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 十七家作品集〉(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頁64-65
〈傅抱石年譜〉(增訂本),葉宗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二年十二月),頁215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 十七家作品集〉(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頁64-65
〈傅抱石年譜〉(增訂本),葉宗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二年十二月),頁215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上款:蘇可拉,印度人,一九○七年生,少好藝術,就讀於孟買之藝術學校,一九三四年畢業,獲派赴參加倫敦舉行之近代印度藝術展覽會,得義國政府頒授獎學金,入讀羅馬皇家藝術學院,研習版畫,一九三八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返國從事教育工作。後與十名分屬不同學科之學者獲印度政府選派來華進修,以促進兩國文化學術交流。一九四七年七月抵北平,先習中文,再轉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之繪畫科研習班修讀中國畫,師事徐悲鴻、王青芳,翌年六月畢業。一九四八年六月至八月期間,先後在北京大學、北平國立藝專及南京中央大學舉行畫展,曾到敦煌千佛洞考察壁畫。
蘇可拉既習印度藝術,且負笈歐洲,可謂學貫東西,以此背景,兼涉中華文化,可謂事半功倍,來華兩年,對繪畫、篆刻兼有所長,又諳裝裱,以徐悲鴻及王青芳指點傳藝,對其影響尤深,其畫風亦類近兩者。後結識平、寧兩地畫家,屢獲餽贈,這批作品經他帶返印度,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方在倫敦釋出。
註:蘇可拉等十名印度學者來華進修,乃中印文化交流之盛事,於內戰烽火重燃之國民政府,兼具外交上之意義,此乃蘇可拉獲重視之背景,故平、寧兩所重點大學先後為其籌辦個展,胡適、王世杰、羅家倫等政界、學界名人大力支持。徐悲鴻掌北平藝專校長之職,對來校進修中國繪畫之留學生自多垂顧,兼且來自印度,不無勾起其居停彼邦與當地文化界交往之回憶,故悉心照拂,傳授畫藝外,四八年四月在校內為其籌辦個展,同年八月中印學會在南京社會服務處(Social Service Hall)為蘇可拉籌辦之展覽,悲鴻亦傾力支持,以其與中央大學藝術系之淵源,親函系內之教員推介,如呂斯百、黃君璧、謝稚柳,任教該系之傅抱石,亦在其列。八月廿一日在國際聯歡社(International Club)籌辦之預展,各國駐華使節、政府要員、新聞文教藝術界人士雲集,傅抱石亦在應邀嘉賓名單上。由此可見,傅抱石與蘇可拉之交,出於徐悲鴻所繫,目前傳世抱石貽蘇氏之作品兩幀,一寫於「戊子初秋」,另即本幅撿贈於「戊子秋」,均蘇氏南京個展之時。
本幅畫上具雙題,從題識所示乃寫成於重慶金剛坡時期。雖抗戰勝利,復員返都,畫家仍自存在側。直待與蘇氏相晤,方撿出添補上款送贈。此即畫家珍視己出之習性,鮮應酬、不輕作,但以悲鴻推介之切,不能漠然應之,遂有此贈畫之舉。
圖中弱柳依依,輕掠畫面,枝梢下,赭衣仕女折梅,踽踽獨行,回首凝望,若有所盼。構圖類近一九四五年名作〈為羅時慧作仕女圖〉,但較趨簡潔,設色清麗,著重描劃仕女氣質優雅、含蓄動人的意態,寫來細緻用心。
另據〈傅抱石年譜〉,畫題訂作〈打起黃鶯兒〉,惟畫中未見鳥兒驚起紛飛,且弱枝疏柳,非柳蔭濃密、紛披之狀,有別於傅氏筆下唐人金昌緒詩意之處理手法,故仍取「柳蔭美人」為題。畫上無紀年,據構圖筆墨及題款風格,應屬一九四五至四六年間愜意之作。
參考資料:
一九四五年〈為羅時慧作仕女圖〉可參見〈傅抱石畫選〉(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頁17
一九四八年〈贈蘇可拉山水〉可參見〈傅抱石年譜〉,葉宗鎬編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九月),頁134
蘇可拉既習印度藝術,且負笈歐洲,可謂學貫東西,以此背景,兼涉中華文化,可謂事半功倍,來華兩年,對繪畫、篆刻兼有所長,又諳裝裱,以徐悲鴻及王青芳指點傳藝,對其影響尤深,其畫風亦類近兩者。後結識平、寧兩地畫家,屢獲餽贈,這批作品經他帶返印度,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方在倫敦釋出。
註:蘇可拉等十名印度學者來華進修,乃中印文化交流之盛事,於內戰烽火重燃之國民政府,兼具外交上之意義,此乃蘇可拉獲重視之背景,故平、寧兩所重點大學先後為其籌辦個展,胡適、王世杰、羅家倫等政界、學界名人大力支持。徐悲鴻掌北平藝專校長之職,對來校進修中國繪畫之留學生自多垂顧,兼且來自印度,不無勾起其居停彼邦與當地文化界交往之回憶,故悉心照拂,傳授畫藝外,四八年四月在校內為其籌辦個展,同年八月中印學會在南京社會服務處(Social Service Hall)為蘇可拉籌辦之展覽,悲鴻亦傾力支持,以其與中央大學藝術系之淵源,親函系內之教員推介,如呂斯百、黃君璧、謝稚柳,任教該系之傅抱石,亦在其列。八月廿一日在國際聯歡社(International Club)籌辦之預展,各國駐華使節、政府要員、新聞文教藝術界人士雲集,傅抱石亦在應邀嘉賓名單上。由此可見,傅抱石與蘇可拉之交,出於徐悲鴻所繫,目前傳世抱石貽蘇氏之作品兩幀,一寫於「戊子初秋」,另即本幅撿贈於「戊子秋」,均蘇氏南京個展之時。
本幅畫上具雙題,從題識所示乃寫成於重慶金剛坡時期。雖抗戰勝利,復員返都,畫家仍自存在側。直待與蘇氏相晤,方撿出添補上款送贈。此即畫家珍視己出之習性,鮮應酬、不輕作,但以悲鴻推介之切,不能漠然應之,遂有此贈畫之舉。
圖中弱柳依依,輕掠畫面,枝梢下,赭衣仕女折梅,踽踽獨行,回首凝望,若有所盼。構圖類近一九四五年名作〈為羅時慧作仕女圖〉,但較趨簡潔,設色清麗,著重描劃仕女氣質優雅、含蓄動人的意態,寫來細緻用心。
另據〈傅抱石年譜〉,畫題訂作〈打起黃鶯兒〉,惟畫中未見鳥兒驚起紛飛,且弱枝疏柳,非柳蔭濃密、紛披之狀,有別於傅氏筆下唐人金昌緒詩意之處理手法,故仍取「柳蔭美人」為題。畫上無紀年,據構圖筆墨及題款風格,應屬一九四五至四六年間愜意之作。
參考資料:
一九四五年〈為羅時慧作仕女圖〉可參見〈傅抱石畫選〉(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頁17
一九四八年〈贈蘇可拉山水〉可參見〈傅抱石年譜〉,葉宗鎬編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九月),頁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