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开奖官方开奖网站查询

拍品 1272
  • 1272

戴熙 東晉蒼官 | 水墨紙本 手卷

估價
300,000 - 4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Dai Xi
  • 水墨紙本 手卷
  • ink on paper, handscroll
  • 引首 : 45 by 97 cm. 17¾ by 38¼ in.畫心 : 45 by 121.5 cm. 17¾ by 47¾ in.題跋 : 45 by 171.5 cm. 17¾ by 67½ in.
鄧爾雅署簽及引首伍延鎏、潘光瀛、蒙而著、林建同、張大千題跋簽書:戴文節公畫水松卷真跡。辛巳閏六月,東官鄧爾雅。說文「㮨」即吾粵所云水松,爾雅又記。引首:戴文節公真跡。辛巳六月既望,東官鄧爾雅篆。款識:東晉蒼官。戴熙題。此畫深得衡山松法之妙,不可思議。衡山兼事北派,故精到厚重,而一種荒率之味亦衡山所少。惟此松在南交坑頭鄉,詢之父老,所植始自東晉時云。香石先生屬繪,弟戴熙再記。題跋:〈伍延鎏〉 (於裱邊)此卷乃戴文節真跡,於蒼老中而有秀麗氣,為黃香石所繪。己卯歲暮無意購得,歸而玩之,其筆法彌覺逼近衡山先生,當永寶諸篋。光緒六年上元日,伍延鎏識於萱壽齋。〈潘光瀛〉 (七古一首,文略)戴文節公六朝松圖,舊藏黃氏嶺海樓,今歸鏡香池館。少谿廉訪姻三兄出觀屬題,為作長歌,即希鍳正。甲申秋,番禺潘光瀛并誌於宋雙研堂。〈蒙而著〉 (文略)甲申冬日偶過鏡香池館,暢談之下論及書畫,少谿廉訪三兄出所藏戴文節公東晉古松圖索題,率成長句即希指正。番禺鹹菜道人蒙而著并記於綠蒲黃石軒。〈林建同〉 (前述戴熙生平,文略)東晉蒼官圖卷用筆蒼古,有磅礡雄奇之氣,寫生妙筆也。潘光瀛與鹹菜道人題跋均作古松,鄧爾雅據〈說文〉謂為水松,皆非也。觀其幹葉,應屬檜柏之類,李時珍曰栢葉松身,其檜也。丁巳春(一九七七)梅花書屋主人建同。〈張大千〉 大節凜然。六十九年夏仲,蜀郡張大千爰拜觀謹題。鈐印:〈戴〉 「賜研齋」、「戴熙」(二鈐)、「東沙彌侍者」、「與江南徐河陽郭同名」。〈鄧〉 「鄧爾雅印」、「默翁」、「爾」、「雅」、「鄧爾雅」。〈張〉 「張爰」、「大千父」、「庚申」。(各家鈐印二至三方)藏印:「李尚銘收藏書畫印」、「維熊珍藏」。

來源

黃培芳「嶺海樓」、伍延鎏「鏡香池館」、李尚銘、香港資深古玩商黃維熊、林建同「梅花書屋」遞藏
香港蘇富比,一九九七年四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75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上款:「香石」即黃培芳(1778-1859),廣東香山人。生於儒學世家,祖輩乃明代嶺南名儒黃佐,藏書盛,傳至香石,更名「嶺海樓」。他承家學,少有詩名,與張維屏、譚敬昭并稱「粵東三子」。嘉慶九年(1804)中式副榜,屢試不弟,遂講學授徒,曾主持羊石書院。道光期間歷任武英殿校錄官、陵水縣教諭,累官至升肇慶府訓導,賜內閣中書銜。他提倡新學,常結社雅敍,情耽山水,好遊歷,筆下紀遊詩甚豐,亦編纂縣志,有詩集、著述多種傳世。

註:本卷取古樹一株入圖,上題「蒼官」,即松或柏,惟其外型與一般所見者迥異,若按畫家題跋,此乃古松,「植始自東晉」,位於「南交坑頭鄉」。「南交」泛指粵地,「坑頭鄉」即番禺沙灣司。據同治〈番禺縣志〉載「坑頭鄉有二塘, 其間有古水松一株,大數十圍,根盤竟畝,相傳晉將軍陳元德手植,松旁即為將軍祠」。陳元德(372-463)為秦州南安人,以才勇聞世,戰績累功,擢升建國大將軍。東晉末年,劉裕篡位,他不願改仕,棄官避居番禺,定居坑頭。其子孫繁衍,後世咸謂珠三角陳姓之始祖,為番禺史上最早被記載者,有開山之功。此水松相傳為其所栽,自東晉始,歷千載,惜未得永年。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四日夜,「松出火自焚,毀幾半,亭因圮焉」,「眾鬻其焦材有奇香,得七十餘金,建復斯亭,松亦蒼翠如故」,惟民國時,樹終乾枯,一九三九年被砍伐,今不復存。

畫上未署年款,按戴熙生平,一八三九至四○年,及一八四五、六年間,以官拜廣東學政,兩度赴嶺南,又蓋本卷從未離粵,可知寫於這段期間。此時古松已逾一千五百歲,壯茂挺拔,畫家得見,深得啟發,以此寫贈當地詞友黃培芳。畫家詩鈔〈訪粵集〉記二人往來:「今年秋,香石黃君培芳、南山張君維屏、香鐵黃君釗、蓉石黃君玉階……相與賦詩倡和。四君皆粵中詩人,乃不棄予,豈予亦詩人者流耶?」戴醇士雖較黃香石年幼廿載,與諸家仍以詩論交,啟蒙指點,觀其詩集,可見往來之切。一八四○年曾同遊白雲寺,眾人有詩咏之,戴熙亦為香石繪長卷以紀。

本幅取「衡山松法」寫之,畫家曾臨文徵明〈拙政園詩畫冊〉,題謂「予於文畫愛之入骨」,自署「文衡山私淑弟子戴熙」,可見好效之甚,亦其宗石谷外,另一取法之徑。本幅如對景寫生,取平遠法,老松粗壯敦實,細葉密結,枝椏茂盛,堆叠繁複之深淺椒點,綿密細緻,不淪瑣碎,更突顯層次及空間感。畫上老松居主,旁伴幼樹,反襯古樹之壯大粗實。全畫純以水墨出之,樸拙渾厚,色清朗而不混濁;寫來氣息渾厚,意境幽遠,既參合自然,亦攝文待詔筆墨之精髓。

黃香石殁後,本卷流出市肆,由同籍書畫收藏家伍延鎏於一八七九年購得,翌年跋於上,復倩同鄉詞人潘光瀛及畫人蒙而著題記。日後轉入香江殷商李尚銘,即香港典當業大王李右泉之子,三十年代為香港中國電報局局長,四六年因附敵罪名,被判無期徒刑,財產沒收。本卷隨之散出,輾轉歸香江「大雅」古玩店主人黃維熊,復轉入林建同「梅花草堂」收藏。百餘年來,流傳有緒,未出粵地,堪稱廣東文物矣。

一九八○年,林建同赴台北,親攜本卷拜謁乃師張大千並請賜題,故上具大千手書「大節凜然」,蓋東晉陳元德不仕二主,戴熙赴水殉國,如此題之,彰表高風亮節,垂名千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