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274
- 2274
袁耀 (十八世紀) | 王無功《野望》詩意圖
估價
1,000,000 - 1,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Yuan Yao
- 王無功《野望》詩意圖
- 水墨絹本 鏡框
- 128.1 x 141 厘米,50 3/8 x 55 1/2 英寸
釋文:擬「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句意。時乙亥(1755)春三月上浣,邗上袁耀。鈐印:「溺漁者」、「袁耀」
來源
王季遷「明德堂」舊藏
香港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2000年5月1日,拍品編號10
香港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2000年5月1日,拍品編號10
出版
(一)王季遷、孔達合編,《明清畫家印鑑》,台北,1965年,頁676,袁耀印章第1及2號
(二)鈐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一卷,東京,1982年, 頁I-91,圖版A14-019
(三)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上海,1987年,頁731,袁耀印章第7號
(二)鈐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一卷,東京,1982年, 頁I-91,圖版A14-019
(三)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上海,1987年,頁731,袁耀印章第7號
拍品資料及來源
注:王無功(584-644),即隋末唐初詩人王續,號皋東子,性簡放嗜酒。《野望》一詩為其傳世名作,描述詩人在黃昏時,站在山西省河津縣東皋村,即詩人隱居之地,張望並心無所依,見樹皆秋色,山塗餘暉,牧人騎小牛回家,獵人騎駿馬帶回獵物,惜並無相識,只感淡淡孤獨。本幅正好描繪出詩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之景。
袁耀,字昭道,江都人,袁江之子,善繪山水樓閣,承唐宋傳統。大約生於康熙後期,卒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後。袁耀初年在揚州從繪事,在雍乾年間為來自山西的鹽商賀君召繪製大型畫作,如為其私人花園賀園題名繪圖。《揚州畫舫錄》曾提及,當時山西人王履泰、尉濟美二家富室,業鹽淮南,而袁耀在尉家最久。據聶祟正先生的研究,袁耀在乾隆十二年(1947)以後,便沒有描繪揚州地區風景,或此後離鄉赴晉作畫,因此其畫作也多集中在山西一帶,只是其晚年在揚州渡過。本詩意圖背景正好是山西景色,有不謀而合之意,或借畫表心。此畫山勢凌動,講究虛實變化,牧人及獵人分別部局於畫的左右方,各帶生氣,細部繁而不亂,視線可隨景物游動,韻律盡顯,加上界畫樓房,精細入微,使整體動中帶靜,是為袁耀典型之作。
在中國傳統畫發展史上,界畫創作本在唐宋時間十分推祟,因宋末以後文人畫之昌盛,已成少眾之物,或間有職業畫家如仇英繪製,至清代更成強弩之末,唯袁江、袁耀父子成一點氣候,二人以後,雖尚有幾位追隨者,但已成明日黃花。
袁耀,字昭道,江都人,袁江之子,善繪山水樓閣,承唐宋傳統。大約生於康熙後期,卒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後。袁耀初年在揚州從繪事,在雍乾年間為來自山西的鹽商賀君召繪製大型畫作,如為其私人花園賀園題名繪圖。《揚州畫舫錄》曾提及,當時山西人王履泰、尉濟美二家富室,業鹽淮南,而袁耀在尉家最久。據聶祟正先生的研究,袁耀在乾隆十二年(1947)以後,便沒有描繪揚州地區風景,或此後離鄉赴晉作畫,因此其畫作也多集中在山西一帶,只是其晚年在揚州渡過。本詩意圖背景正好是山西景色,有不謀而合之意,或借畫表心。此畫山勢凌動,講究虛實變化,牧人及獵人分別部局於畫的左右方,各帶生氣,細部繁而不亂,視線可隨景物游動,韻律盡顯,加上界畫樓房,精細入微,使整體動中帶靜,是為袁耀典型之作。
在中國傳統畫發展史上,界畫創作本在唐宋時間十分推祟,因宋末以後文人畫之昌盛,已成少眾之物,或間有職業畫家如仇英繪製,至清代更成強弩之末,唯袁江、袁耀父子成一點氣候,二人以後,雖尚有幾位追隨者,但已成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