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614
- 3614
清康熙 瓷胎漆地嵌螺鈿「送賀賓客歸越」詩意圖筆筒 |
估價
5,000,000 - 7,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porcelain, lacquer, mother of pearl
- 13.5 公分,5 3/8 英寸
來源
Victor Farmer 牧師收藏
倫敦佳士得2004年6月8日,編號465
普孟斐收藏
紐約佳士得2010年3月25日,編號954
倫敦佳士得2004年6月8日,編號465
普孟斐收藏
紐約佳士得2010年3月25日,編號954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口沿下幾處剝漆經填補,另有幾處細小剝漆,其中一足尖有輕微剝釉,均與年代相符。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筆筒上之題詩,句出唐朝詩仙李白(701-762年)寫予故人賀知章(659-744年)之贈別詩〈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康熙帝熱衷藝文,喜標新創異,篤使瓷藝推陳出新,本品可見一斑。嵌螺鈿漆藝早於唐代已有,精耕細作,宋元而興。本品漆藝,創新之技,時有大臣郎廷佐(1656-1668年),總督造辦處二十七作,於十七世紀始創此門。迦納爵士於其著作中曾指出此為中華漆技發展之終章,見迦納爵士,《Chinese Lacquer》,倫敦,1979年,頁259。瓷胎罩施層層黑漆,鑲嵌螺鈿,後而貼金灑銀。藝匠於器上巧施金銀粉末營造透視效果,有別於一般以錦地填補空間,促使紋飾更具畫意。
紫禁城宮廷作坊相互毗鄰,藝匠時有交流,互相借鑒藝術風格,故時有兩藝合於一器之臻作出品。此筆筒以瓷為胎,施漆為飾,嵌貼纖細,精巧至極,或因此尤為稀見。罕例參見尺寸較大之筆筒,徑較寬,售於紐約蘇富比1985年6月5日,編號142。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棒搥瓶,施藝與此類,也可作比對,收錄於博物館展覽《Mother-of-Pearl. A Tradition in Asian Lacquer》,紐約,2006年,編號27,提及該館並藏一瓶,先綴青花,後施黑漆嵌鏍鈿(頁66)。
海牙市立博物館藏一相類瓷瓶,見於 Michel Beurdeley 及 Guy Raindre,《Qing Porcelain》,倫敦,1987年,圖版65。另請參考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一蓋罐,藏品編號117(蓋1883);Stephen W. Bushell 藏鳳尾瓶,刊於 Stephen Bushell,《Chinese Art》,卷2,倫敦,1910年,圖版53;Grandidier 舊藏盤,原存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錄於《東洋陶磁大觀》,卷7,東京,1981年,圖版157。也有銅胎飾漆嵌鏍鈿者,如一方觚,展於《East Asian Lacquer. 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1991年,編號62。
瓷胎髹漆之藝,早見於有元一朝,例見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青白釉阿彌陀佛坐像一尊,局部髹漆作飾,展於《Treasures from Ancient Beijing》,紐約佳士得,2000年,編號7。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康熙帝熱衷藝文,喜標新創異,篤使瓷藝推陳出新,本品可見一斑。嵌螺鈿漆藝早於唐代已有,精耕細作,宋元而興。本品漆藝,創新之技,時有大臣郎廷佐(1656-1668年),總督造辦處二十七作,於十七世紀始創此門。迦納爵士於其著作中曾指出此為中華漆技發展之終章,見迦納爵士,《Chinese Lacquer》,倫敦,1979年,頁259。瓷胎罩施層層黑漆,鑲嵌螺鈿,後而貼金灑銀。藝匠於器上巧施金銀粉末營造透視效果,有別於一般以錦地填補空間,促使紋飾更具畫意。
紫禁城宮廷作坊相互毗鄰,藝匠時有交流,互相借鑒藝術風格,故時有兩藝合於一器之臻作出品。此筆筒以瓷為胎,施漆為飾,嵌貼纖細,精巧至極,或因此尤為稀見。罕例參見尺寸較大之筆筒,徑較寬,售於紐約蘇富比1985年6月5日,編號142。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一棒搥瓶,施藝與此類,也可作比對,收錄於博物館展覽《Mother-of-Pearl. A Tradition in Asian Lacquer》,紐約,2006年,編號27,提及該館並藏一瓶,先綴青花,後施黑漆嵌鏍鈿(頁66)。
海牙市立博物館藏一相類瓷瓶,見於 Michel Beurdeley 及 Guy Raindre,《Qing Porcelain》,倫敦,1987年,圖版65。另請參考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一蓋罐,藏品編號117(蓋1883);Stephen W. Bushell 藏鳳尾瓶,刊於 Stephen Bushell,《Chinese Art》,卷2,倫敦,1910年,圖版53;Grandidier 舊藏盤,原存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錄於《東洋陶磁大觀》,卷7,東京,1981年,圖版157。也有銅胎飾漆嵌鏍鈿者,如一方觚,展於《East Asian Lacquer. 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Collection》,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1991年,編號62。
瓷胎髹漆之藝,早見於有元一朝,例見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青白釉阿彌陀佛坐像一尊,局部髹漆作飾,展於《Treasures from Ancient Beijing》,紐約佳士得,2000年,編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