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621
- 3621
清乾隆 釉裏紅折枝瑞果紋梅瓶 《大清乾隆年製》款 |
估價
3,500,000 - 4,5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大清乾隆年製》款
- porcelain
- 29.7 公分,11 3/4 英寸
來源
迦納爵士(1891-1977年)收藏
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3日,編號107
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3日,編號107
展覽
萊切斯特博物館,萊切斯特,借展
《Chinese and Japanese Ceramic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Bluett & Sons Ltd,倫敦,1973年,編號52,圖版XXI
《Chinese and Japanese Ceramic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Sir Harry and Lady Garner》,Bluett & Sons Ltd,倫敦,1973年,編號52,圖版XXI
出版
詹甯斯(Soame Jenyns),《Later Chinese Porcelain.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2)》,倫敦,1951年,圖版XXII,圖2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有小處輕微窰燒瑕疵。口沿兩小處磕釉經填補,分別約0.4及0.2公分大。器肩上沿肩一道約8公分長細沖經清理。蕉葉紋上方至雙線一道細微的3公分長細裂。器底一處最長約3.5公分寬雞爪紋釉面片紋。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梅瓶器形典雅,修長圓潤,束口小巧,形可上溯千年,明清盛行。乾隆一朝,帝命燒大量梅瓶,尺寸、釉色、紋飾多樣,然此釉裏紅花果紋梅瓶,瓶肩線條柔緩,有別於同朝常見之寬平圓肩,造形極為罕見,尤渙明初雅風。且以淡雅銅紅,漫繪折枝花果,華實飽滿,寄意長壽,子孫綿延,見證匠人之精工巧筆。如此雅器,他例難尋,或為孤品。 梅瓶一詞,乃後冠之名,此形自唐已有,趙宋初興,元後延盛。其圓肩小口,上寬下歛,形姿優雅雋永,風靡千年不衰。梅瓶初為酒罎以用,至元明之時,梅瓶或仍為盛酒之皿,但又因梅瓶細口圓肩,尤為雅致,漸為插花陳設之用。明初朝廷令燒佳瓷,由內府「定奪樣制」,其中有青花折枝花果梅瓶,線條流麗、輪廓優雅,且豐唇束口,器肩渾圓,比例恰到好處,清新脫俗。
乾隆帝命御窰倣製明初御瓷,其中包括永樂窰器,卻廣稱之為「宣窰」。乾隆三年(1738年),內廷檔案記載六月二十五日太監高玉交「宣窰青花梅瓶一件、宣窰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交出原瓷器繳回,仍交瓷器庫」,見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2000年,頁230-232。
乾隆雖多倣明初瓷瓶,但摹永樂花果梅瓶者不多,而形飾與此相類之釉裏紅品則更罕。最為相近之例,器形修長,圓肩溜滑,藏於日本,卻無款,載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古陶磁篇》,卷2,東京,1990年,圖版570(圖一)。另有一例,青花畫弦紋,以釉裏紅繪四組瑞果,其色渾散,也無款,售於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日,編號143。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藏釉裏紅梅瓶,署乾隆六字篆款,但肩相形較寬,線條誇張,異於此瓶小口圓肩婉約,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173,且僅以釉裏紅繪壽桃、石榴、佛手三果,與此梅瓶上之紋飾迥異。
釉裏紅瓷燒造甚艱,須極度精準控制火候,甫得佳色。乾隆三年(1738年),檔案記載十月二十九日御旨「釉裏紅龍梅瓶,紅龍顏色不好,往好裏燒造」,見馮先銘,前述出處,頁232。此件梅瓶紋飾發色,嬌柔紅潤,即是御窰廠成功燒造釉裏紅瓷之佳例。
另可參考常見乾隆青花梅瓶,繪折技花果各三,雙層交錯,延續永樂窰樣式,例見《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年,編號63,但如朱湯生所言,此類盛清仿明初之器,繪飾較前朝更工整細膩,見頁30。
此瓶來源有緒,曾為迦納爵士典藏。迦納氏為知名數學家、學者、收藏家,曾於1967-1970年間出任東方陶瓷學會會長,主筆數本中國藝術專著,如青花瓷、漆器、掐絲琺瑯器等,其大部分中國陶瓷及藝術品收藏,已捐贈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及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此瓶又早於1951年為中國藝術學者詹甯斯(Soame Jenyns)收錄在《Later Chinese Porcelain》專書之中,前述出處(圖二)。
乾隆帝命御窰倣製明初御瓷,其中包括永樂窰器,卻廣稱之為「宣窰」。乾隆三年(1738年),內廷檔案記載六月二十五日太監高玉交「宣窰青花梅瓶一件、宣窰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交出原瓷器繳回,仍交瓷器庫」,見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2000年,頁230-232。
乾隆雖多倣明初瓷瓶,但摹永樂花果梅瓶者不多,而形飾與此相類之釉裏紅品則更罕。最為相近之例,器形修長,圓肩溜滑,藏於日本,卻無款,載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古陶磁篇》,卷2,東京,1990年,圖版570(圖一)。另有一例,青花畫弦紋,以釉裏紅繪四組瑞果,其色渾散,也無款,售於香港蘇富比1985年5月21日,編號143。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藏釉裏紅梅瓶,署乾隆六字篆款,但肩相形較寬,線條誇張,異於此瓶小口圓肩婉約,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香港,2000年,圖版173,且僅以釉裏紅繪壽桃、石榴、佛手三果,與此梅瓶上之紋飾迥異。
釉裏紅瓷燒造甚艱,須極度精準控制火候,甫得佳色。乾隆三年(1738年),檔案記載十月二十九日御旨「釉裏紅龍梅瓶,紅龍顏色不好,往好裏燒造」,見馮先銘,前述出處,頁232。此件梅瓶紋飾發色,嬌柔紅潤,即是御窰廠成功燒造釉裏紅瓷之佳例。
另可參考常見乾隆青花梅瓶,繪折技花果各三,雙層交錯,延續永樂窰樣式,例見《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年,編號63,但如朱湯生所言,此類盛清仿明初之器,繪飾較前朝更工整細膩,見頁30。
此瓶來源有緒,曾為迦納爵士典藏。迦納氏為知名數學家、學者、收藏家,曾於1967-1970年間出任東方陶瓷學會會長,主筆數本中國藝術專著,如青花瓷、漆器、掐絲琺瑯器等,其大部分中國陶瓷及藝術品收藏,已捐贈倫敦大英博物館,以及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此瓶又早於1951年為中國藝術學者詹甯斯(Soame Jenyns)收錄在《Later Chinese Porcelain》專書之中,前述出處(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