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14
- 1014
關良 | 關良戲裝自畫像 (四郎探母)
估價
2,000,000 - 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Guan Liang
- 關良戲裝自畫像 (四郎探母)
- 一九五〇年代作
- 油畫畫布
- 73 x 61 cm; 28 ¾ x 24 in.
款識關良(右下)
來源
關漢興舊藏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關良 1900 – 1986〉CANS藝術新聞編輯團隊編(台灣,台北,華藝文化出版,二〇一二年),106-107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關良戲裝自畫像》:畫中有戲,戲如人生 關良的創作貫通油畫與水彩,融匯中西藝術哲學思維,對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他於1917年抵日留學,其時的日本畫壇深受西方現代藝術影響,在東西方藝術的視覺衝擊下,孕育出其殊為敏銳的文化觸覺,逐發展出一套揉合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風格。習西畫出身的關良以水墨京劇人物作品聞名,流傳後世的油彩作品為數不多,在市場上亦遠較他的水墨作品稀缺。本季,蘇富比呈獻兩件關良的重要油彩作品,匯聚戲曲人物與靜物精品,旨在重塑各藏家對其油畫成就的印象,為關良的拍賣市場揭開新章節。
晚拍登場的《關良戲裝自畫像(四郎探母)》(拍品編號1014)不僅是市場上無出其右的孤品,更是現有關良藝術文獻中,碩果僅存的一幅油彩自畫像,其稀有價值無可比擬。西方藝術史中不乏藝術家自畫像:巴洛克時期的代表畫家倫勃朗將自己的貧富與盛衰一一紀錄,十九世紀時又有梵高一系列嚴肅悲愴、鬱結不歡的動人剖白。反觀中國,歷代畫家似乎更慣於以曲折迂迴的方式,借具象徵意義的物象比喻自身;清代雖有畫僧石濤和後輩任熊不尋常的自我寫照,然而自畫像始終並非中國藝術史中常見的繪畫體裁。關良則從如此內斂的意識形態脫軌,藉四郎一角,以戲裝視人,有意識地建構畫家的自我形象。《關良戲裝自畫像(四郎探母)》採用西方藝術體裁中的半身像形式,側光的技巧使人物的輪廓以及戲服的形態更為突出,同時賦於畫面一股濃厚的中國戲曲舞台氣氛。
「戲曲給我添了為人處事的間接閱歷,強化了對正直人物的熱愛,對假惡醜陋現象的痛恨,埋下對藝術天地的嚮往。」
關良
關良對京劇情有獨鍾,他自幼已經常進出戲院,對京劇人物進行速寫,後來更親自拜師學藝,又能夠粉墨登場,《四郎探母》便是關良曾出演的滿意之作。劇本講述一段思親的故事,身處異國的主人公身不由己地陷入政治困局,因尋親一事而引發連串矛盾。憑藉切身經驗,關良對各齣戲曲都瞭如指掌,比起同樣喜愛描畫戲劇人物的丁衍庸和林風眠,他於處理京劇演員的性格、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上更為講究和細心,連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亦曾於他的《漫談戲曲畫》中提到關良,並盛讚其作品「繼承了國畫的優良傳統而自成一派,重神似而不求形似」;此話出自大師之筆,非同少可。抗戰以後,關良於杭州國立藝專任教,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毗鄰而居,同嗜戲劇的二人成為莫逆之交,時常談畫說戲,互相啟發。出於對其藝術由衷的欣賞,蓋叫天經常擔任關良的模特兒,又曾對其作品做過貼切的分析:「您是專選我亮相未定的時候,也就是鑼敲點子『蹦-登-』還未到『嗆』的時候,抓住這一瞬間的動勢於畫面上。因此在畫面上的人物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您是用這種辦法傳神的,真是畫中有戲。」畫中的關良以京劇文本《四郎探母》的角色登場,其形象即反映蓋先生所言,人物的神情與動態都凝結於劇情將臨高潮的一刹那,以靜止的畫面凝聚一種蠢蠢欲動的生動感。
《水果 · 魚》:稚拙之趣,靜謐之美
在日拍亮相的《水果 · 魚》(拍品編號762)曾於香港城市大學《腕底粉墨-關良的繪畫藝術》中展出,是為迄今最全面的關良回顧展之一,足見本拍品的代表性。靜物雖然是西方藝術體系裡常見的描繪對象,但在選取素材之上,《水果 · 魚》明顯更貼近中國的歲朝清供圖,畫面極富新春吉祥意象,雅俗共赏,別有一番趣味:魚、葡萄和梨分別寄語「有餘」、「多籽」和「雙利」,為藏家送上美好祝福。
關良曾在回憶錄裡提到高更、梵高和馬蒂斯對自己的影響,他的靜物作品亦因汲取了三位西方大師的藝術精髓而呈現一絲絲後印象派與野獸派的基因。在《水果 · 魚》中,關良將透視感純化,為畫面注入一股稚拙的氣息。靜物的造型以富有書法性的線條勾勒,反映他的繪畫揉合水墨精神,中西藝術脈絡交疊下,形成關良油畫中的獨創性。有別與人物寫照中「寓動於靜」的技巧,關良的靜物品作追求「熾熱的情緒與嚴肅秩序的平衡,讓讀畫人的心享受靜謐的休息」。
晚拍登場的《關良戲裝自畫像(四郎探母)》(拍品編號1014)不僅是市場上無出其右的孤品,更是現有關良藝術文獻中,碩果僅存的一幅油彩自畫像,其稀有價值無可比擬。西方藝術史中不乏藝術家自畫像:巴洛克時期的代表畫家倫勃朗將自己的貧富與盛衰一一紀錄,十九世紀時又有梵高一系列嚴肅悲愴、鬱結不歡的動人剖白。反觀中國,歷代畫家似乎更慣於以曲折迂迴的方式,借具象徵意義的物象比喻自身;清代雖有畫僧石濤和後輩任熊不尋常的自我寫照,然而自畫像始終並非中國藝術史中常見的繪畫體裁。關良則從如此內斂的意識形態脫軌,藉四郎一角,以戲裝視人,有意識地建構畫家的自我形象。《關良戲裝自畫像(四郎探母)》採用西方藝術體裁中的半身像形式,側光的技巧使人物的輪廓以及戲服的形態更為突出,同時賦於畫面一股濃厚的中國戲曲舞台氣氛。
「戲曲給我添了為人處事的間接閱歷,強化了對正直人物的熱愛,對假惡醜陋現象的痛恨,埋下對藝術天地的嚮往。」
關良
關良對京劇情有獨鍾,他自幼已經常進出戲院,對京劇人物進行速寫,後來更親自拜師學藝,又能夠粉墨登場,《四郎探母》便是關良曾出演的滿意之作。劇本講述一段思親的故事,身處異國的主人公身不由己地陷入政治困局,因尋親一事而引發連串矛盾。憑藉切身經驗,關良對各齣戲曲都瞭如指掌,比起同樣喜愛描畫戲劇人物的丁衍庸和林風眠,他於處理京劇演員的性格、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上更為講究和細心,連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亦曾於他的《漫談戲曲畫》中提到關良,並盛讚其作品「繼承了國畫的優良傳統而自成一派,重神似而不求形似」;此話出自大師之筆,非同少可。抗戰以後,關良於杭州國立藝專任教,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毗鄰而居,同嗜戲劇的二人成為莫逆之交,時常談畫說戲,互相啟發。出於對其藝術由衷的欣賞,蓋叫天經常擔任關良的模特兒,又曾對其作品做過貼切的分析:「您是專選我亮相未定的時候,也就是鑼敲點子『蹦-登-』還未到『嗆』的時候,抓住這一瞬間的動勢於畫面上。因此在畫面上的人物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您是用這種辦法傳神的,真是畫中有戲。」畫中的關良以京劇文本《四郎探母》的角色登場,其形象即反映蓋先生所言,人物的神情與動態都凝結於劇情將臨高潮的一刹那,以靜止的畫面凝聚一種蠢蠢欲動的生動感。
《水果 · 魚》:稚拙之趣,靜謐之美
在日拍亮相的《水果 · 魚》(拍品編號762)曾於香港城市大學《腕底粉墨-關良的繪畫藝術》中展出,是為迄今最全面的關良回顧展之一,足見本拍品的代表性。靜物雖然是西方藝術體系裡常見的描繪對象,但在選取素材之上,《水果 · 魚》明顯更貼近中國的歲朝清供圖,畫面極富新春吉祥意象,雅俗共赏,別有一番趣味:魚、葡萄和梨分別寄語「有餘」、「多籽」和「雙利」,為藏家送上美好祝福。
關良曾在回憶錄裡提到高更、梵高和馬蒂斯對自己的影響,他的靜物作品亦因汲取了三位西方大師的藝術精髓而呈現一絲絲後印象派與野獸派的基因。在《水果 · 魚》中,關良將透視感純化,為畫面注入一股稚拙的氣息。靜物的造型以富有書法性的線條勾勒,反映他的繪畫揉合水墨精神,中西藝術脈絡交疊下,形成關良油畫中的獨創性。有別與人物寫照中「寓動於靜」的技巧,關良的靜物品作追求「熾熱的情緒與嚴肅秩序的平衡,讓讀畫人的心享受靜謐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