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16
- 1016
朱沅芷 | 應絃起舞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朱沅芷
- 應絃起舞
- 一九二七年作
- 油彩紙板
- 90.5 x 42 cm; 35 ⅝ x 16 ½ in.
款識左碰右撞的卿卿我我,紅綠的錦裳似遊龍應絃起舞的雙雙兩兩,但聞愛蓮的餘音裊裊(因此偶感到愛蓮亦跳舞者)芷沅 民國十六年春 (左上) Yun 沅(左下) 4/20/27(右下)
來源
紐約,朱禮銀收藏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得自上述來源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得自上述來源
展覽
帕薩迪納,帕薩迪納加洲藝術博物館〈朱沅芷:詩詞、書寫、藝術、回憶〉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〇四年二月十五日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任何嚴謹真誠的創作,均應能適切地反映時代,傳達當代人的看法,表現他們所關心的事。」
朱沅芷
十九世紀開始,全球現代化的趨勢銳不可擋,也使東西文化開始大量的交融,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發展也是同步的在發生,中國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交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華人藝術家帶著東方的文化美學開始到海外發展,豐富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自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沿海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潮,而位於美國西岸的三藩市,因為淘金熱潮而被稱為「舊金山」,形成龐大的華人社區。作為華僑之子的朱沅芷,1921年就從故鄉廣東搬遷到舊金山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並就讀於加州藝術學校,接受正規藝術教育,但卻未曾忘卻孕育他的中國。如在生活中,朱沅芷擅長彈奏中國傳統的竹笛與二胡,在美國也經常著中式長衫;其書架上,孔子的《論語》與西方的《聖經》、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梗概》並排而列,顯示他雖融入於美國社會,但仍不減對於東方傳統與文化的喜愛。而這樣的特質,也影響了其藝術表現。朱沅芷經常以東方的人物與文化作為創作的主題。如是次夜拍的《應絃起舞》(拍品編號1016)即是以朱沅芷喜愛彈奏的二胡為主題,特別以現代的方式詮釋中國傳統的樂器形象,展現一種自述性的觀察與自我身分、文化認同的探討。
1920至1930年代的美國也掀起一陣現代藝術的風潮,年輕的沅芷為當中的佼佼者。他在學院受老師歐菲德的啟發,歐菲德的「共色主義」強調繪畫的法則在於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重視構圖的結構,主張將被繪物進行結構的分割與重組,也把繪畫比擬成作曲般的行為,追求色譜運用上的韻律和音樂感,因此亦被稱為「色韻主義」。朱沅芷以此為發展基礎,更深入的研究與深化。《應絃起舞》掌握著色彩的運用並將物象分割,二胡的形象分解成一個個幾何形象,完美的重新塑造立體的二胡造型,顏色以暖色調為主,中間精準的穿插一些冷色,使畫面顯得繽紛協調富含韻律。前景的琴弓直接從左上到右下貫穿整個畫面,展現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手持著琴弓控制著二胡,也暗示著朱沅芷抱負,以華人之姿在國際藝術舞台上,主宰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一般。
《應絃起舞》,特別選了一幅長型的紙板(75x52cm),這樣的尺寸並非西方常見的制式畫布尺幅,較接近中國直幅的水墨畫作;而在作品的左側,朱沅芷特別提上了如下文字:「左碰右撞的卿卿我我,紅綠的錦裳似遊龍,應絃起舞的雙雙兩兩,但聞愛蓮的餘音裊裊(此因偶感到愛蓮亦跳舞者)」這裡的「愛蓮」,指的無非是北宋文學家周敦頤,周氏曾以愛蓮為堂號,並作《愛蓮說》聞名,其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蓮花象徵著「花中君子」,對照沅芷的題字,他無非表達了一種身處繁華如夢的大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抒情自述與自我勉勵,此與畫境環環相扣。而在畫幅中作文題詩的特色,也承襲自中國書畫的傳統美學,作品中流露一股東西文化共生的獨特美感。
朱沅芷
十九世紀開始,全球現代化的趨勢銳不可擋,也使東西文化開始大量的交融,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發展也是同步的在發生,中國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交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華人藝術家帶著東方的文化美學開始到海外發展,豐富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自十九世紀中期,中國沿海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潮,而位於美國西岸的三藩市,因為淘金熱潮而被稱為「舊金山」,形成龐大的華人社區。作為華僑之子的朱沅芷,1921年就從故鄉廣東搬遷到舊金山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並就讀於加州藝術學校,接受正規藝術教育,但卻未曾忘卻孕育他的中國。如在生活中,朱沅芷擅長彈奏中國傳統的竹笛與二胡,在美國也經常著中式長衫;其書架上,孔子的《論語》與西方的《聖經》、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梗概》並排而列,顯示他雖融入於美國社會,但仍不減對於東方傳統與文化的喜愛。而這樣的特質,也影響了其藝術表現。朱沅芷經常以東方的人物與文化作為創作的主題。如是次夜拍的《應絃起舞》(拍品編號1016)即是以朱沅芷喜愛彈奏的二胡為主題,特別以現代的方式詮釋中國傳統的樂器形象,展現一種自述性的觀察與自我身分、文化認同的探討。
1920至1930年代的美國也掀起一陣現代藝術的風潮,年輕的沅芷為當中的佼佼者。他在學院受老師歐菲德的啟發,歐菲德的「共色主義」強調繪畫的法則在於色彩的對比與和諧、重視構圖的結構,主張將被繪物進行結構的分割與重組,也把繪畫比擬成作曲般的行為,追求色譜運用上的韻律和音樂感,因此亦被稱為「色韻主義」。朱沅芷以此為發展基礎,更深入的研究與深化。《應絃起舞》掌握著色彩的運用並將物象分割,二胡的形象分解成一個個幾何形象,完美的重新塑造立體的二胡造型,顏色以暖色調為主,中間精準的穿插一些冷色,使畫面顯得繽紛協調富含韻律。前景的琴弓直接從左上到右下貫穿整個畫面,展現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手持著琴弓控制著二胡,也暗示著朱沅芷抱負,以華人之姿在國際藝術舞台上,主宰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一般。
《應絃起舞》,特別選了一幅長型的紙板(75x52cm),這樣的尺寸並非西方常見的制式畫布尺幅,較接近中國直幅的水墨畫作;而在作品的左側,朱沅芷特別提上了如下文字:「左碰右撞的卿卿我我,紅綠的錦裳似遊龍,應絃起舞的雙雙兩兩,但聞愛蓮的餘音裊裊(此因偶感到愛蓮亦跳舞者)」這裡的「愛蓮」,指的無非是北宋文學家周敦頤,周氏曾以愛蓮為堂號,並作《愛蓮說》聞名,其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蓮花象徵著「花中君子」,對照沅芷的題字,他無非表達了一種身處繁華如夢的大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抒情自述與自我勉勵,此與畫境環環相扣。而在畫幅中作文題詩的特色,也承襲自中國書畫的傳統美學,作品中流露一股東西文化共生的獨特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