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723
- 723
霍剛 | 未完成之宇宙轉運站
估價
60,000 - 14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Ho Kan
- 未完成之宇宙轉運站
- 二〇〇九年作
- 油畫畫布
- 130 by 98 cm; 51 ¼ by 38 ⅝ in.
款識:未完成之宇宙轉運站 羅門筆 霍剛 二〇〇九年二月 於臺北
來源
羅門舊藏
Artbridge 薪藝藝術基金
Artbridge 薪藝藝術基金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羅門 美的集中營
「海南是生母,台灣是養母,地球是祖母。他的心永遠要隨著藝術飛翔。台灣是養育我六十年的養母,我送給她的禮物,就是這座燈屋。大陸是我的生母,童年在那裏成長,我在海南島蓋了一座圖像燈屋送給她。地球是全人類的老祖母,我送給地球的是『遙望天國的詩國』。詩國裡有一座裝置藝術博物館,詩國整體是送給地球、送給全人類的。」
羅門的詩是結合語言的藝術與造形藝術,燈屋如同從羅門的詩中打造出來的裝置藝術,羅門稱其燈屋為「美的集中營」,此處的集中營非希特勒的滅絕營,而是羅門將美、藝術與永恆珍藏紀錄在燈屋內。從1955年級開始籌建,是台灣最早,也是世界較早的裝置藝術空間,將整個住家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容納各種現代藝術完成的造型空間,燈屋本身不僅是一個裝置藝術,亦是個詩國,是個能用眼睛看的視覺詩。綜觀羅門的燈屋收藏,時間涵蓋從1950年代一直到2010年代,是完整的紀錄著這時代的華人戰後藝術。
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
繼2017年9月,蘇富比於香港秋拍策劃「從龐圖運動看戰後藝術發展」,此次我們藉由羅門與其華人戰後藝術收藏更深入的認識與梳理華人現當代藝術發展。自上世紀八、九〇年代開始,學者和社會對中國藝術現代部份之理解,往往以地緣因素之故,而形成「大陸」、「港台」與「海外」三部份,久之形成割裂而不完整的藝術史觀念,過份強調三者獨特性與獨立性,而忽視了彼此重要的內聯性與共同性。龐圖運動的前身,是創立於台北的東方畫會,東方畫會的精神導師,即是與林風眠、吳大羽等一同執教於國立藝專的中國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東方畫會的一眾藝術家、與之分庭抗禮的五月畫會,亦都是抗戰之前出生於中國大陸,而在抗戰之後隨同國民政府東渡台灣的年輕華人。這些年輕藝術家如同當時的國民政府,自視為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正朔之繼承人,他們於五、六〇年代西行歐美之際,莫不以「中國現代藝術家」自居,加上1972年之前,聯合國依然以中華民國擔任常任理事國,故此戰後萌發於台灣的戰後華人藝術,理所當然的應視為中國戰後藝術的主軸,而不應被局限為偏安一隅的地區性藝術;如此,華人藝術於五、六十年代的藝術發展,才能從中國大陸獨尊蘇聯寫實主義的官方意志中掙脫,顯示出來自在野藝術家的自由意志與澎湃創造力。如果我們今天能肯定1948年從上海經香港轉赴法國的趙無極,1950年從上海到台灣數年、再到法國發展的朱德群,則我們亦必須以相同的歷史眼光重視其發展軌跡如出一轍的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唯其如此,中國大陸、港台與海外之藝術展,方能成為一完整的系統。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繪畫即有詩、書、畫同源的觀點,在現代繪畫與現代詩的革新運動,詩人與畫家之間的關係有如同音共律般,彼此交會激盪,畫因詩附加的想像力而使意境更深遠。羅門即是著名的現代詩人,曾擔任藍星詩社社長、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會長等文學要員,羅門與其妻容子被譽為台灣詩壇的白朗寧夫婦,出版各種詩集,與現代畫會先鋒們不僅往來密切,羅門亦難得會特意寫詩讚揚其喜愛的藝術家。此次蘇富比特別策畫「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專題,呈獻十一幅珍稀作品,一覽從二戰結束至今的華人戰後藝術,由現代詩壇指標性人物羅門珍藏的「五月」、「東方」諸君;莊喆、陳庭詩、胡奇中,霍剛、秦松、陳道明及名家林壽宇與席德進的珍品,不少作品是藝術家贈予羅門及其妻子蓉子,亦有作品是藝術家特別為羅門夫婦所創作的,至今首度出現在蘇富比羅門舊藏專題拍賣,實為藏家不容錯過的一場盛會。
「東方的結構主義」大畫家霍剛 — 以色面造型建構人類美的視覺聖地
羅門《全人類都在流浪》,2002年4月14日
霍剛的繪畫元素是從中國文字及金石刻印中獲取靈感,簡單的幾何塊面看似西方的幾何抽象,卻暗似著神秘的東方抒情美學。《未完成之宇宙轉運站》(拍品編號723)即是以點、直線、塊面組合成方形及圓形的構圖形式。霍剛曾說他的畫不管構圖、符號,是一種象徵、一種啟示,使其簡單的幾何抽象帶有好似述說或是詩意的特質。 點之於人,實心的黑點在這幅畫上顯得的渺小,對比旁邊的幾何圖形好比這宇宙的寬闊。幾何色塊的組合非單純色塊的色面,一層層的堆積顯是多層次的彩度。背景的鵝黃與天然色的幾何色塊給人一種神秘而又純真的感覺。中間的湛藍色搭配潔淨純白的圓形呈現出靜謐月圓的夜晚。霍剛式的極簡抽象語彙揉合東方的抒情與西方的幾何美學,呈現出的是霍剛的心靈空間,而非單純的色塊組合平面。
莊喆:破壞的創新突破中國傳統的框架
莊喆認為中國現代繪畫是一種對材料運用的開放態度,不應以中國傳統工具侷限中國畫。 藝術家曾告訴詩人楚戈:「我想賦紙以新生命,這確要靠布來襯托,我用紙、用水墨、用布、用油彩、用毛筆、用刷子、用可見及的一切東西(雖然我也許做不到此),但這是我們時代的東西…。」1958年到1972年不斷的嘗試及突破媒材的限制,1964年開始,莊喆開始用棉紙拼貼在畫布,巧妙的將中西媒材結和。 1969年的《無題》 (拍品編號729)構圖分成三個部分,左下角為藝術家典型抽象山水構圖,水墨的筆觸勾勒出山形的線條,拼貼的紙形暗示山形、石頭或是峭壁的形體,紙的皺褶、紋路增加畫面的深度。中間的構圖,下方黑色形體與簡潔規矩的藍色線條有如窗內人立於窗前,上方的格子好像行事曆般紀錄著藝術家的心情或活動。右邊的構圖好似窗外的景色,視野被侷限的窗內只能看到窗外一定範圍內的景色,此幅無疑的表現著藝術家個人現代造型的抽象語彙。 到了1972年的《窗》(拍品編號728) 莊喆更在其創作中加入中文字、詩詞。《窗》的文字即在此幅構圖扮演重要角色, 文字大大小小展現出書寫的美感並依循著中文字的書寫規則,與左方的色塊構圖行成強烈類比。詩詞的加入暗示著文字內容與抽象構圖的關係;左方簡潔俐落的手形立刻呼應著首句的詩詞「猛力一推」,亦展現出中國特有的精神與文化美學,用現代繪畫將文學與藝術結合,以中國書畫同源的精神出發。莊喆的抽象繪畫是充滿詩意的,是透過藝術家個人的觀念去重現藝術家內心的自然景物。如同詩人用文字符號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陳庭詩:中國現代版畫的詩與思
陳庭詩曾以「大律希音」來形容自己的作品,雖然藝術家在幼時不慎失去聽覺,雖然聽不到聲音,但陳庭詩內心的聲音是澎湃響亮的。陳庭詩的版畫1970年,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多位藝術家,獲得第一屆韓國國際板畫雙年展首獎,陳庭詩走入國際達到其版畫創作高峰。陳庭詩七〇年代到八〇年代除了保持其的特的抽象語彙,將其形態變化,更以黑、白、紅、金、青作為其構圖的五種主要顏色,亦象徵著中國式的五行。大紅色的《新生#1》(拍品編號730)及青藍色的《無題》(拍品編號731)即是此時期的作品。陳庭詩在版畫中開創出藝術家個人獨特風格的抽象畫作,其藝術創作充滿著詩意,深受詩人喜愛,《無題》即是羅門及蓉子詩選的封面,構圖是其標誌性的圓形半月形,象徵著日月星辰,表現著中國獨有的陰陽哲理,將其元素表現在現代語彙當中,此版畫由羅門舊藏釋出更顯難得的意義。
席德進:歷史就是我們自己
此次羅門舊藏中僅有兩張的人物肖像均是羅門的妻子蓉子,蓉子亦是藍星詩社的詩人,被譽為詩壇「永遠的青鳥」,出版許多的詩集,其成就與貢獻在文學界是有目共睹。蓉子當時與畫壇的諸位名家也是多有往來,許多蓉子當時出版詩集的封面,都是由藝術家設計的,其中1969年出版的《維納麗沙組曲》即是使用席德進為蓉子繪製的肖像作為封面,並特意送其肖像《蓉子》(拍品編號733)給她。席德進說:「好的肖像畫家能透徹你的心靈,抓住你的性格,表現你的習性,畫你不自覺的神情。一個有經驗的肖像畫家,像一位看相專家,或算命者,他會用彩筆,道出你在人生中的經歷與遭遇。」羅門即是席德進的知音,羅門認為席德進是最著名的人像大畫家,評道席德進將蓉子畫得非常逼真與美,將詩人蓉子生命結構中的「剛柔之美」都深刻如微的畫出來,由蓉子最親近及最瞭解其個性的羅門去評論此畫是最合適不過的讚美。
另一幅《蓉子》(拍品編號732)由胡奇中所繪,胡奇中1927年生於中國浙江,早年從事海軍為軍中畫家,1949年遷台後成為全職的畫家,1961年即加入「五月畫會」成為重要核心成員。其畫風與同其畫家非常不同,胡奇中創作色彩絢麗,線條柔美以油彩結合沙粒創作其標誌性的砂畫。此《蓉子》即是以此技法創作,相較於席德進以簡結精確的線條勾勒出蓉子的神態,胡奇中筆下的蓉子好似批著薄紗,如詩如幻的,柔美中卻又不失其剛毅的神情,紀錄著當時樹立女性詩人新典範的「永遠的青鳥」蓉子。
玩○與ㄧ的遊戲 ─ 給絕對主義抽象大畫家秦松
羅門 《全人類都在流浪》,2002年4月14日
半幾何符號與書法筆觸的線條構圖是秦松九○年代標誌性的作品。是次日拍的《無題》(拍品編號724)與《色彩幾何學》(拍品編號725) 造型極簡、色塊平塗交疊、色彩鮮明,不同色彩的線條穿插在橢圓形的內外,畫面富含音樂性,跳躍的色彩線條,宛如無數的管弦樂,半幾何形的符號與書法性的筆觸,以中間密集的線條向外擴散,抑或時而疏時而密的排列,好似一首交響樂,時而壯闊時而歡愉輕快的演奏著。
「海南是生母,台灣是養母,地球是祖母。他的心永遠要隨著藝術飛翔。台灣是養育我六十年的養母,我送給她的禮物,就是這座燈屋。大陸是我的生母,童年在那裏成長,我在海南島蓋了一座圖像燈屋送給她。地球是全人類的老祖母,我送給地球的是『遙望天國的詩國』。詩國裡有一座裝置藝術博物館,詩國整體是送給地球、送給全人類的。」
羅門的詩是結合語言的藝術與造形藝術,燈屋如同從羅門的詩中打造出來的裝置藝術,羅門稱其燈屋為「美的集中營」,此處的集中營非希特勒的滅絕營,而是羅門將美、藝術與永恆珍藏紀錄在燈屋內。從1955年級開始籌建,是台灣最早,也是世界較早的裝置藝術空間,將整個住家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容納各種現代藝術完成的造型空間,燈屋本身不僅是一個裝置藝術,亦是個詩國,是個能用眼睛看的視覺詩。綜觀羅門的燈屋收藏,時間涵蓋從1950年代一直到2010年代,是完整的紀錄著這時代的華人戰後藝術。
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
繼2017年9月,蘇富比於香港秋拍策劃「從龐圖運動看戰後藝術發展」,此次我們藉由羅門與其華人戰後藝術收藏更深入的認識與梳理華人現當代藝術發展。自上世紀八、九〇年代開始,學者和社會對中國藝術現代部份之理解,往往以地緣因素之故,而形成「大陸」、「港台」與「海外」三部份,久之形成割裂而不完整的藝術史觀念,過份強調三者獨特性與獨立性,而忽視了彼此重要的內聯性與共同性。龐圖運動的前身,是創立於台北的東方畫會,東方畫會的精神導師,即是與林風眠、吳大羽等一同執教於國立藝專的中國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東方畫會的一眾藝術家、與之分庭抗禮的五月畫會,亦都是抗戰之前出生於中國大陸,而在抗戰之後隨同國民政府東渡台灣的年輕華人。這些年輕藝術家如同當時的國民政府,自視為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正朔之繼承人,他們於五、六〇年代西行歐美之際,莫不以「中國現代藝術家」自居,加上1972年之前,聯合國依然以中華民國擔任常任理事國,故此戰後萌發於台灣的戰後華人藝術,理所當然的應視為中國戰後藝術的主軸,而不應被局限為偏安一隅的地區性藝術;如此,華人藝術於五、六十年代的藝術發展,才能從中國大陸獨尊蘇聯寫實主義的官方意志中掙脫,顯示出來自在野藝術家的自由意志與澎湃創造力。如果我們今天能肯定1948年從上海經香港轉赴法國的趙無極,1950年從上海到台灣數年、再到法國發展的朱德群,則我們亦必須以相同的歷史眼光重視其發展軌跡如出一轍的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唯其如此,中國大陸、港台與海外之藝術展,方能成為一完整的系統。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繪畫即有詩、書、畫同源的觀點,在現代繪畫與現代詩的革新運動,詩人與畫家之間的關係有如同音共律般,彼此交會激盪,畫因詩附加的想像力而使意境更深遠。羅門即是著名的現代詩人,曾擔任藍星詩社社長、世界華文詩人協會會長等文學要員,羅門與其妻容子被譽為台灣詩壇的白朗寧夫婦,出版各種詩集,與現代畫會先鋒們不僅往來密切,羅門亦難得會特意寫詩讚揚其喜愛的藝術家。此次蘇富比特別策畫「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專題,呈獻十一幅珍稀作品,一覽從二戰結束至今的華人戰後藝術,由現代詩壇指標性人物羅門珍藏的「五月」、「東方」諸君;莊喆、陳庭詩、胡奇中,霍剛、秦松、陳道明及名家林壽宇與席德進的珍品,不少作品是藝術家贈予羅門及其妻子蓉子,亦有作品是藝術家特別為羅門夫婦所創作的,至今首度出現在蘇富比羅門舊藏專題拍賣,實為藏家不容錯過的一場盛會。
「東方的結構主義」大畫家霍剛 — 以色面造型建構人類美的視覺聖地
羅門《全人類都在流浪》,2002年4月14日
霍剛的繪畫元素是從中國文字及金石刻印中獲取靈感,簡單的幾何塊面看似西方的幾何抽象,卻暗似著神秘的東方抒情美學。《未完成之宇宙轉運站》(拍品編號723)即是以點、直線、塊面組合成方形及圓形的構圖形式。霍剛曾說他的畫不管構圖、符號,是一種象徵、一種啟示,使其簡單的幾何抽象帶有好似述說或是詩意的特質。 點之於人,實心的黑點在這幅畫上顯得的渺小,對比旁邊的幾何圖形好比這宇宙的寬闊。幾何色塊的組合非單純色塊的色面,一層層的堆積顯是多層次的彩度。背景的鵝黃與天然色的幾何色塊給人一種神秘而又純真的感覺。中間的湛藍色搭配潔淨純白的圓形呈現出靜謐月圓的夜晚。霍剛式的極簡抽象語彙揉合東方的抒情與西方的幾何美學,呈現出的是霍剛的心靈空間,而非單純的色塊組合平面。
莊喆:破壞的創新突破中國傳統的框架
莊喆認為中國現代繪畫是一種對材料運用的開放態度,不應以中國傳統工具侷限中國畫。 藝術家曾告訴詩人楚戈:「我想賦紙以新生命,這確要靠布來襯托,我用紙、用水墨、用布、用油彩、用毛筆、用刷子、用可見及的一切東西(雖然我也許做不到此),但這是我們時代的東西…。」1958年到1972年不斷的嘗試及突破媒材的限制,1964年開始,莊喆開始用棉紙拼貼在畫布,巧妙的將中西媒材結和。 1969年的《無題》 (拍品編號729)構圖分成三個部分,左下角為藝術家典型抽象山水構圖,水墨的筆觸勾勒出山形的線條,拼貼的紙形暗示山形、石頭或是峭壁的形體,紙的皺褶、紋路增加畫面的深度。中間的構圖,下方黑色形體與簡潔規矩的藍色線條有如窗內人立於窗前,上方的格子好像行事曆般紀錄著藝術家的心情或活動。右邊的構圖好似窗外的景色,視野被侷限的窗內只能看到窗外一定範圍內的景色,此幅無疑的表現著藝術家個人現代造型的抽象語彙。 到了1972年的《窗》(拍品編號728) 莊喆更在其創作中加入中文字、詩詞。《窗》的文字即在此幅構圖扮演重要角色, 文字大大小小展現出書寫的美感並依循著中文字的書寫規則,與左方的色塊構圖行成強烈類比。詩詞的加入暗示著文字內容與抽象構圖的關係;左方簡潔俐落的手形立刻呼應著首句的詩詞「猛力一推」,亦展現出中國特有的精神與文化美學,用現代繪畫將文學與藝術結合,以中國書畫同源的精神出發。莊喆的抽象繪畫是充滿詩意的,是透過藝術家個人的觀念去重現藝術家內心的自然景物。如同詩人用文字符號表達出內心的情感。
陳庭詩:中國現代版畫的詩與思
陳庭詩曾以「大律希音」來形容自己的作品,雖然藝術家在幼時不慎失去聽覺,雖然聽不到聲音,但陳庭詩內心的聲音是澎湃響亮的。陳庭詩的版畫1970年,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多位藝術家,獲得第一屆韓國國際板畫雙年展首獎,陳庭詩走入國際達到其版畫創作高峰。陳庭詩七〇年代到八〇年代除了保持其的特的抽象語彙,將其形態變化,更以黑、白、紅、金、青作為其構圖的五種主要顏色,亦象徵著中國式的五行。大紅色的《新生#1》(拍品編號730)及青藍色的《無題》(拍品編號731)即是此時期的作品。陳庭詩在版畫中開創出藝術家個人獨特風格的抽象畫作,其藝術創作充滿著詩意,深受詩人喜愛,《無題》即是羅門及蓉子詩選的封面,構圖是其標誌性的圓形半月形,象徵著日月星辰,表現著中國獨有的陰陽哲理,將其元素表現在現代語彙當中,此版畫由羅門舊藏釋出更顯難得的意義。
席德進:歷史就是我們自己
此次羅門舊藏中僅有兩張的人物肖像均是羅門的妻子蓉子,蓉子亦是藍星詩社的詩人,被譽為詩壇「永遠的青鳥」,出版許多的詩集,其成就與貢獻在文學界是有目共睹。蓉子當時與畫壇的諸位名家也是多有往來,許多蓉子當時出版詩集的封面,都是由藝術家設計的,其中1969年出版的《維納麗沙組曲》即是使用席德進為蓉子繪製的肖像作為封面,並特意送其肖像《蓉子》(拍品編號733)給她。席德進說:「好的肖像畫家能透徹你的心靈,抓住你的性格,表現你的習性,畫你不自覺的神情。一個有經驗的肖像畫家,像一位看相專家,或算命者,他會用彩筆,道出你在人生中的經歷與遭遇。」羅門即是席德進的知音,羅門認為席德進是最著名的人像大畫家,評道席德進將蓉子畫得非常逼真與美,將詩人蓉子生命結構中的「剛柔之美」都深刻如微的畫出來,由蓉子最親近及最瞭解其個性的羅門去評論此畫是最合適不過的讚美。
另一幅《蓉子》(拍品編號732)由胡奇中所繪,胡奇中1927年生於中國浙江,早年從事海軍為軍中畫家,1949年遷台後成為全職的畫家,1961年即加入「五月畫會」成為重要核心成員。其畫風與同其畫家非常不同,胡奇中創作色彩絢麗,線條柔美以油彩結合沙粒創作其標誌性的砂畫。此《蓉子》即是以此技法創作,相較於席德進以簡結精確的線條勾勒出蓉子的神態,胡奇中筆下的蓉子好似批著薄紗,如詩如幻的,柔美中卻又不失其剛毅的神情,紀錄著當時樹立女性詩人新典範的「永遠的青鳥」蓉子。
玩○與ㄧ的遊戲 ─ 給絕對主義抽象大畫家秦松
羅門 《全人類都在流浪》,2002年4月14日
半幾何符號與書法筆觸的線條構圖是秦松九○年代標誌性的作品。是次日拍的《無題》(拍品編號724)與《色彩幾何學》(拍品編號725) 造型極簡、色塊平塗交疊、色彩鮮明,不同色彩的線條穿插在橢圓形的內外,畫面富含音樂性,跳躍的色彩線條,宛如無數的管弦樂,半幾何形的符號與書法性的筆觸,以中間密集的線條向外擴散,抑或時而疏時而密的排列,好似一首交響樂,時而壯闊時而歡愉輕快的演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