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56
- 1156
李禹煥 | 從風
估價
3,800,000 - 5,8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李禹煥
- 從風
- 款識L. Ufan,82Lee Ufan(作品背面)
- 膠水及礦物顏料亞麻布
- 161.9 x 130 公分,63⅞ x 51⅜ 英寸
1982年作
來源
首爾,私人收藏(購自藝術家)
倫敦,佩斯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倫敦,佩斯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倫敦,佩斯畫廊,「Lee Ufan: From Point, From Line, From Wind」,2015年9月至10月
拍品資料及來源
當我被動地接受外來的風,更廣闊的世界就會在面前展開。
李禹煥
本作成於1982年,即李禹煥開展《風》系列時期的第一年,可謂是《從風》系列早期的典範作品。七十年代末,李禹煥在祖國經歷四年的政治流放和韓國中央情報局的嚴密監控,後移居日本鎌倉,發展出一套新繪畫形式,一舉打破了之前《從線》和《從點》系列的規律風格。摒棄了冷靜嚴密的構圖安排,李禹煥的筆觸變得自由灑脫、向四方八面奔流,呈現勃勃生機和靈巧熟練的書法氣息。他將新系列分別命名為《從風》(1982-1986年)和《與風》(1987-1991年),《風》代表人受到啟發後更積極地接受外物。他曾言:「當我被動地接受外來的風,更廣闊的世界就會在面前展開。」(《李禹煥》展覽圖錄,米蘭,穆迪瑪藝術基金會,1994年,頁26)
《從風》來自同名系列的創作初期,在此重要作品中,克制但有機、憑直覺引導的自發筆觸顯示了李禹煥的風格轉變。構圖依然整齊規則,依稀有秩序或結構可循,畫家規律的筆觸裡蘊藏著柔和的韻律,每一筆似乎都是對上一筆的率性回應。李禹煥將之比作圍棋博弈:「調整吐納,感受體內節奏,再把畫筆落在畫布的某個位置,並隨即自然而然地想把畫筆移向別處,以回應上一筆,然後完全不同的另一點又在無可避免地呼喚著畫筆。這個過程就像下圍棋時不斷在棋盤上落子,一步步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引述自同上,頁142)透過不間斷的一呼一吸,畫家開始探索無限的意義,如他所言,「我的作品以圖像打開通往無限的通道,我透過重申《從點》與《從線》系列的一個概念、以及《從風》系列裡由場域與行為之間的交流孕育出的狀態,探索關於無限的主題。」(引述自《李禹煥》展覽圖錄,原美術館,1991年,無頁數)
李禹煥在九十年代繼續發展其「風」之美學。1989年,他表示:「世界是多麼的開放、充滿可能[……]!我想擴大加深與這個充滿刺激的外在世界交流,而不是自言自語、屈服於單一絕對的表達模式。」 (《李禹煥:「與風」— 繪畫作品1986-88》展覽圖錄,德國,M・波鴻畫廊,1989年,頁4)肖克・馮・伯斯沃特・沃爾拉貝認為李氏接受外來的大自然力量,意味著他願意用較為不那麼深思熟慮及以理性主導的方式作畫,但是他「不像超現實主義畫家那樣(半)自發創作,也不像行動派畫家,他對理性的放手並非為了自由表達個人情感,而是為了令作品能夠接納除了他主觀意識以外的元素。」(《李禹煥:遇見其他》,2007年,頁137)這次哲學和美學感悟上的解放催生了接續的《往來》系列,李禹煥在此再次回歸嚴謹簡約的筆觸,展現出更深層次、內外合一的共鳴。
《風》系列見證了這位藝術家兼哲學家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的時刻;各地大型博物館紛紛展出李禹煥的作品,包括1986年巴黎龐比度中心「日本前衛藝術」展,當時館內的永久收藏展廳同時展出李禹煥的水彩和素描作品。1988年,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Monoha:物派」展覽,李氏作品亦在其中;展覽圖錄首次刊印李氏一篇重要論文〈尋找相遇〉(In Search of Encounter)的意大利譯文版。同年,李禹煥在日本和歐洲舉行多場個人展覽,屢獲好評;米蘭當代藝術展覽館出版的圖錄《來自東方》(Ex Oriente)亦收錄了著名法國藝評人皮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的專題文章。此外,李禹煥在同一年還出版了一本哲學論文集,題為《時間的震慄》(Toki no furue),當中涉及的哲學論題和思想深受李維史托、傅柯、梅洛龐蒂和海德格等人影響。
李禹煥
本作成於1982年,即李禹煥開展《風》系列時期的第一年,可謂是《從風》系列早期的典範作品。七十年代末,李禹煥在祖國經歷四年的政治流放和韓國中央情報局的嚴密監控,後移居日本鎌倉,發展出一套新繪畫形式,一舉打破了之前《從線》和《從點》系列的規律風格。摒棄了冷靜嚴密的構圖安排,李禹煥的筆觸變得自由灑脫、向四方八面奔流,呈現勃勃生機和靈巧熟練的書法氣息。他將新系列分別命名為《從風》(1982-1986年)和《與風》(1987-1991年),《風》代表人受到啟發後更積極地接受外物。他曾言:「當我被動地接受外來的風,更廣闊的世界就會在面前展開。」(《李禹煥》展覽圖錄,米蘭,穆迪瑪藝術基金會,1994年,頁26)
《從風》來自同名系列的創作初期,在此重要作品中,克制但有機、憑直覺引導的自發筆觸顯示了李禹煥的風格轉變。構圖依然整齊規則,依稀有秩序或結構可循,畫家規律的筆觸裡蘊藏著柔和的韻律,每一筆似乎都是對上一筆的率性回應。李禹煥將之比作圍棋博弈:「調整吐納,感受體內節奏,再把畫筆落在畫布的某個位置,並隨即自然而然地想把畫筆移向別處,以回應上一筆,然後完全不同的另一點又在無可避免地呼喚著畫筆。這個過程就像下圍棋時不斷在棋盤上落子,一步步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引述自同上,頁142)透過不間斷的一呼一吸,畫家開始探索無限的意義,如他所言,「我的作品以圖像打開通往無限的通道,我透過重申《從點》與《從線》系列的一個概念、以及《從風》系列裡由場域與行為之間的交流孕育出的狀態,探索關於無限的主題。」(引述自《李禹煥》展覽圖錄,原美術館,1991年,無頁數)
李禹煥在九十年代繼續發展其「風」之美學。1989年,他表示:「世界是多麼的開放、充滿可能[……]!我想擴大加深與這個充滿刺激的外在世界交流,而不是自言自語、屈服於單一絕對的表達模式。」 (《李禹煥:「與風」— 繪畫作品1986-88》展覽圖錄,德國,M・波鴻畫廊,1989年,頁4)肖克・馮・伯斯沃特・沃爾拉貝認為李氏接受外來的大自然力量,意味著他願意用較為不那麼深思熟慮及以理性主導的方式作畫,但是他「不像超現實主義畫家那樣(半)自發創作,也不像行動派畫家,他對理性的放手並非為了自由表達個人情感,而是為了令作品能夠接納除了他主觀意識以外的元素。」(《李禹煥:遇見其他》,2007年,頁137)這次哲學和美學感悟上的解放催生了接續的《往來》系列,李禹煥在此再次回歸嚴謹簡約的筆觸,展現出更深層次、內外合一的共鳴。
《風》系列見證了這位藝術家兼哲學家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的時刻;各地大型博物館紛紛展出李禹煥的作品,包括1986年巴黎龐比度中心「日本前衛藝術」展,當時館內的永久收藏展廳同時展出李禹煥的水彩和素描作品。1988年,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Monoha:物派」展覽,李氏作品亦在其中;展覽圖錄首次刊印李氏一篇重要論文〈尋找相遇〉(In Search of Encounter)的意大利譯文版。同年,李禹煥在日本和歐洲舉行多場個人展覽,屢獲好評;米蘭當代藝術展覽館出版的圖錄《來自東方》(Ex Oriente)亦收錄了著名法國藝評人皮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的專題文章。此外,李禹煥在同一年還出版了一本哲學論文集,題為《時間的震慄》(Toki no furue),當中涉及的哲學論題和思想深受李維史托、傅柯、梅洛龐蒂和海德格等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