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9
- 19
喬治・布拉克 | 《切肉刀》
估價
800,000 - 1,2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Georges Braque
- 《切肉刀》
- 款識:畫家簽名G. Braque(左下)
- 油彩畫布
- 25 3/8 x 31 3/4 英寸
- 64.5 x 80.5 公分
- 1941年作
來源
路德維希・查維爾,紐約
喬治・庫科,洛杉磯(1948年5月28日購自上述藏家)
南加州大學,洛杉磯(獲上述藏家送贈;售出:倫敦蘇富比,1984年6月26日,拍品編號46)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喬治・庫科,洛杉磯(1948年5月28日購自上述藏家)
南加州大學,洛杉磯(獲上述藏家送贈;售出:倫敦蘇富比,1984年6月26日,拍品編號46)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帕薩迪納,帕薩迪納藝術博物館,「喬治・布拉克」,1960年,品號15,圖錄載圖(題為《靜物》並紀年1942)
出版
《藝術筆記》,巴黎,1940-44年,頁90載圖(題為《桌子與餅乾》並紀年1940) 馬格出版,《喬治・布拉克作品圖錄集,油畫,1936-1941》,巴黎,1961年,無頁數,頁93載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二戰爆發之時,正值喬治.布拉克創作成熟的全盛時期,他是偉大的在世法國藝術家,備受國際稱譽。」
約翰.戈爾丁
一對梨、水瓶、大盤子、玻璃杯、切肉刀、白枱布──它們散落於畫布上,構成了喬治.布拉克在1941年創作的 《切肉刀》。如同巴布羅.畢加索,布拉克的畫作主題在二戰期間轉向靜物寫生類型,繪下其畢生創作中最具動感而令人不安的作品。初見《切肉刀》,看來與世界隔絕的傳統日常事物置於桌面,以簡化的大地色調描繪而成,然而此作充分展示外界正在上演的戲碼。畫中描繪的事物優雅而平衡,桌腳上充滿線條動感的波紋圖案配以玻璃杯,喚來一陣典雅古風,散發美態與靜謐之感。然而這幅畫作並不平穩安逸。桌子是從違反邏輯的角度繪畫的,看起來四分五裂,似乎要朝著觀者崩塌下來。這影像充滿各種象徵:白色枱布令人想起保羅.塞尚備受讚譽的靜物畫作,搖搖欲墜的切肉刀與背景中的深色窗口卻鮮明地提醒人們畫室之外的種種恐懼。
布拉克豐富多產的藝術生涯曾經歷不少轉變:從早期色彩鮮豔的野獸派畫作,以及在立體派氛圍下破格的形體分裂,及至一戰結束後短暫恢復秩序下重疊扁平的畫面,回到靜物寫生為創作主題。透過靜物寫生類型,布拉克不斷改良並探索油畫創作在表達上和理念上的可能性,他經常能想到創新方法來呈現平凡事物。憑藉畫作構圖的延展性,無論真實或是虛幻,它們讓布拉克以獨有的嚴謹風格發揮創作色彩,他的作品諸如《切肉刀》,在視覺或概念上均意味深長。伊莎貝爾.莫諾德.豐坦認為布拉克的靜物畫作擁有耗之不盡而充滿詩意的豐富層次。靜物作為畫作主題,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複雜性。(I.莫諾德.豐坦,《喬治.布拉克:秩序與情感》(展覽圖錄),安德羅斯當代藝術博物館,2003年,頁24)
布拉克創作《切肉刀》之時,正值二戰時期,當時巴黎遭德軍佔領和蹂躪。藝術家曾在一戰期間服役,並遭受嚴重創傷,需要接受重大手術,經歷漫長的康復期,這一度令布拉克完全失去視力。1915年至1917年間,他甚至無法繼續創作。 創作《切肉刀》前一年,布拉克再一次無法恆常創作。當納粹德軍侵佔巴黎時,布拉克與妻子剛好在朗日維爾的鄉間住所,於是他們便在法國南部渡過數月。但布拉克始終擔心巴黎的工作室會被侵佔,便在1940年底返回巴黎。然而,佔領部隊的總部剛好設在工作室對街,令布拉克難以集中繪畫,以致創作又再停頓。幸好時至 1941年,布拉克的創作技藝重回顛峰,而《切肉刀》正印證如此全新爆發的創作力。
1915年,布拉克頭部遭受重創,令他無法在綜合立體主義的巔峰時期達成創作心願。他在40年代初繪畫複雜的靜物寫生構圖,彌補當時未及實現的創作。如同巴布羅.畢加索,他在戰時以繪畫尋求慰藉,當中尤以靜物寫生類型為主。儘管布拉克的行動證明了他是巴黎抵抗軍成員,然而他痛恨暴力,嘗試不問政治,在城南蒙蘇里公園附近靜居。亞歷克斯.丹切夫寫道:「布拉克在戰爭期間默默苦幹。在他內心深處的困境中,他找到新的創作方法。他的戰爭畫就是靜物寫生、風景與室內景畫作。」(A.丹切夫,《喬治.布拉克,人生》,紐約,2005年,頁210)
談及布拉克1930年代末創作的全新角度,愛德華.穆林斯寫道:「他較少如實表現物質。布拉克的世界向來關乎事物,尤其為觸手可及的事物。自此以後,抽象之調在他的畫作愈加強烈,其創作初次看來不見物質存在,或大大脫離物質用途,由此帶來新的概念,在其具象主題界限以外不斷探索……布拉克在1930年代末將此抽象元素帶入其物質世界,標誌其創作事業中第二次革新的里程碑(首次是他對立體派的貢獻),並為高雅而神秘的靜物寫生繪畫開闢蹊徑,奠立他的《工作室》系列,在各方面見證其藝術成就的巔峰。(E.穆林斯,《布拉克》,倫敦,1968年,頁135-136)
《切肉刀》的首位藏家為知名電影導演喬治.丘克,其代表作包括《費城故事》、《星海浮沉錄》以及《窈窕淑女》;更憑《窈窕淑女》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庫克不僅是獲獎導演,他亦是荷里活著名的好客之人,常於家中舉行派對(見圖X),雲集荷里活巨星和名流。丘克一直收藏《切肉刀》,直至1963年捐贈予洛杉磯南加州大學;1984年大學將之釋出拍賣場。
約翰.戈爾丁
一對梨、水瓶、大盤子、玻璃杯、切肉刀、白枱布──它們散落於畫布上,構成了喬治.布拉克在1941年創作的 《切肉刀》。如同巴布羅.畢加索,布拉克的畫作主題在二戰期間轉向靜物寫生類型,繪下其畢生創作中最具動感而令人不安的作品。初見《切肉刀》,看來與世界隔絕的傳統日常事物置於桌面,以簡化的大地色調描繪而成,然而此作充分展示外界正在上演的戲碼。畫中描繪的事物優雅而平衡,桌腳上充滿線條動感的波紋圖案配以玻璃杯,喚來一陣典雅古風,散發美態與靜謐之感。然而這幅畫作並不平穩安逸。桌子是從違反邏輯的角度繪畫的,看起來四分五裂,似乎要朝著觀者崩塌下來。這影像充滿各種象徵:白色枱布令人想起保羅.塞尚備受讚譽的靜物畫作,搖搖欲墜的切肉刀與背景中的深色窗口卻鮮明地提醒人們畫室之外的種種恐懼。
布拉克豐富多產的藝術生涯曾經歷不少轉變:從早期色彩鮮豔的野獸派畫作,以及在立體派氛圍下破格的形體分裂,及至一戰結束後短暫恢復秩序下重疊扁平的畫面,回到靜物寫生為創作主題。透過靜物寫生類型,布拉克不斷改良並探索油畫創作在表達上和理念上的可能性,他經常能想到創新方法來呈現平凡事物。憑藉畫作構圖的延展性,無論真實或是虛幻,它們讓布拉克以獨有的嚴謹風格發揮創作色彩,他的作品諸如《切肉刀》,在視覺或概念上均意味深長。伊莎貝爾.莫諾德.豐坦認為布拉克的靜物畫作擁有耗之不盡而充滿詩意的豐富層次。靜物作為畫作主題,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複雜性。(I.莫諾德.豐坦,《喬治.布拉克:秩序與情感》(展覽圖錄),安德羅斯當代藝術博物館,2003年,頁24)
布拉克創作《切肉刀》之時,正值二戰時期,當時巴黎遭德軍佔領和蹂躪。藝術家曾在一戰期間服役,並遭受嚴重創傷,需要接受重大手術,經歷漫長的康復期,這一度令布拉克完全失去視力。1915年至1917年間,他甚至無法繼續創作。 創作《切肉刀》前一年,布拉克再一次無法恆常創作。當納粹德軍侵佔巴黎時,布拉克與妻子剛好在朗日維爾的鄉間住所,於是他們便在法國南部渡過數月。但布拉克始終擔心巴黎的工作室會被侵佔,便在1940年底返回巴黎。然而,佔領部隊的總部剛好設在工作室對街,令布拉克難以集中繪畫,以致創作又再停頓。幸好時至 1941年,布拉克的創作技藝重回顛峰,而《切肉刀》正印證如此全新爆發的創作力。
1915年,布拉克頭部遭受重創,令他無法在綜合立體主義的巔峰時期達成創作心願。他在40年代初繪畫複雜的靜物寫生構圖,彌補當時未及實現的創作。如同巴布羅.畢加索,他在戰時以繪畫尋求慰藉,當中尤以靜物寫生類型為主。儘管布拉克的行動證明了他是巴黎抵抗軍成員,然而他痛恨暴力,嘗試不問政治,在城南蒙蘇里公園附近靜居。亞歷克斯.丹切夫寫道:「布拉克在戰爭期間默默苦幹。在他內心深處的困境中,他找到新的創作方法。他的戰爭畫就是靜物寫生、風景與室內景畫作。」(A.丹切夫,《喬治.布拉克,人生》,紐約,2005年,頁210)
談及布拉克1930年代末創作的全新角度,愛德華.穆林斯寫道:「他較少如實表現物質。布拉克的世界向來關乎事物,尤其為觸手可及的事物。自此以後,抽象之調在他的畫作愈加強烈,其創作初次看來不見物質存在,或大大脫離物質用途,由此帶來新的概念,在其具象主題界限以外不斷探索……布拉克在1930年代末將此抽象元素帶入其物質世界,標誌其創作事業中第二次革新的里程碑(首次是他對立體派的貢獻),並為高雅而神秘的靜物寫生繪畫開闢蹊徑,奠立他的《工作室》系列,在各方面見證其藝術成就的巔峰。(E.穆林斯,《布拉克》,倫敦,1968年,頁135-136)
《切肉刀》的首位藏家為知名電影導演喬治.丘克,其代表作包括《費城故事》、《星海浮沉錄》以及《窈窕淑女》;更憑《窈窕淑女》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庫克不僅是獲獎導演,他亦是荷里活著名的好客之人,常於家中舉行派對(見圖X),雲集荷里活巨星和名流。丘克一直收藏《切肉刀》,直至1963年捐贈予洛杉磯南加州大學;1984年大學將之釋出拍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