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28
- 1028
林風眠 | 人體
估價
2,000,000 - 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人體
- 一九八〇年代作
- 彩墨紙本
- 69.6 x 70.2 cm; 27 ⅜ x 27 ⅝ in.
款識林風眠 藝術家鈐印(左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香港,包氏畫廊、香港藝術中心〈林風眠的藝術〉一九九二年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二十六日
上海,上海美術館〈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二十六日
上海,上海美術館〈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出版
〈美術家 雙月刊 第三十三期〉美術家編輯部編(香港,美術家出版社,一九八三年),16頁
〈藏畫〉莫一點編(香港,浚和印刷製作公司,一九八九年),圖版68
〈林風眠的藝術〉顏淑芬編(香港,香港藝術中心,一九九二年),100至101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林風眠〉(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封面及192頁
〈林風眠全集·下卷〉杜滋齡編(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191至192頁
〈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一九九八年),圖版8,77頁
〈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紀念誕辰〉許江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278頁
〈林風眠全集·叁〉楊樺林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二〇一四年),41頁
〈藏畫〉莫一點編(香港,浚和印刷製作公司,一九八九年),圖版68
〈林風眠的藝術〉顏淑芬編(香港,香港藝術中心,一九九二年),100至101頁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林風眠〉(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封面及192頁
〈林風眠全集·下卷〉杜滋齡編(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191至192頁
〈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一九九八年),圖版8,77頁
〈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紀念誕辰〉許江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278頁
〈林風眠全集·叁〉楊樺林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二〇一四年),41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透徹圓融的東方身體美學 林風眠筆下的裸女,代表東方藝術對於裸體之美的現代詮釋,誕生於八〇年代的《人體》(拍品編號1028)象徵著藝術家畢生對於人體的鑽研與領悟,其最早於1983年香港《美術家》雜誌第三十三期的林眠專輯及1989年《藏畫》雜誌刊出,九〇年代更先後於香港藝術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及上海美術館展覽,代表性無出其右,若與同於晚拍亮相的常玉與藤田嗣治的人物作品相較,更可見三位生於同時的東方大師如何各顯神通,通過自身的東方根源對接西方藝術,開創自出機杼的造型語言。
林風眠創作裸女年代甚早,綜合藝術家主要畫集及文獻,可知其早於二〇年代留學法國時期,即循歐洲學院主義開始,並迅速進入現代主義,當中尤以野獸主義、未來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影響較為明顯;三〇年代以後,隨著藝術家回歸中國,東方筆墨對於其裸女造型的影響日益明顯,其人物身上宛轉流暢的輪廓線條,更可見晉唐以來盛極一時的人物線描之美,奠定本幅《人體》的風格基調;林風眠以鐵線游絲般的白描創作裸女,目標不止是以東方傳統技法調和西方現代主義,若仔細品味,更可見其致力駕馭西方經典主題,以至於將西方裸體藝術之美引進中國,改革中國繪畫自兩宋以來山水獨盛的局面。關於這一點,早在大半個世紀以前的民國畫壇早有公論。1947年12月8日,上海《申報》發表長篇文章〈林風眠繪畫思想蘊藏著文藝復興〉,當中即提及:
「林風眠是第一個人,大膽接受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人本位思想,以它為基礎,用一副全新的眼睛來觀察東方,選擇東方,終於又回到東方。但這一個歸來是新的『歸來』。他像普洛米達斯,從西方帶回來活潑潑的真正生命火,用它來燒東方傳統的自然主義與空靈飄逸,從而與自然結成一片,創造了有血有肉的真空靈與真神韻,也就是未來的新美術。
「一片彩色的窗帷,一彎紫色的牽牛,一角紫藤,一抹淡墨構成的女臉輪廓,會說話的眼睛,能呼吸的鼻子,猩紅的嘴,再下面是一片複雜的肢體,一襲藍衣、黑衣、或紅衣。那些淡墨用得那樣嫵媚、神妙,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整個姿態的重點是在兩隻肩臂上,它們顯出全畫面的運動力量。每個姿態是一個柔媚,一種靜的舞蹈,徹底表現出東方的旋律。」
以上評論可謂本幅《人體》的上佳詮釋:藝術家在斗方畫面佈局,裸女居中抱腿而坐,整體約呈圓形,展現林風眠作品經典的「方中見圓」結構;裸女身體以白描勾勒線條並內敷膚色、外罩白紗,其固然可見高古游絲描之美,同時亦呼應馬蒂斯名作《粉紅裸女》,以全弧線與平塗色彩塑造裸體,形成內在的、躍動的活力;在背景處理上,藝術家保留約一半空間給予背景的紗窗,以及裸女身伴的花束與地毯,背後透光的窗簾固是其經典設置,另一方面,垂直的窗簾布與橫向的波浪紋飾,構成了帶有幾何意味的十字紋,既有馬諦斯筆下的花布靈感,亦有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元素;在色彩運用上,《人體》清新俊爽,以具有透明感的湖水綠、銀灰及鉛白主導畫面,似有象徵季節與時間之意,若與本次季現代藝術日拍的《裸女》(拍品編號705)對比,更能清晰體現本作傳遞著早春清晨的靜謐怡人,而《裸女》更傾向於表現南國盛夏的炙熱奔放,彼此妙相輝映,呈現一代宗師爐火純青的裸女美學。
林風眠創作裸女年代甚早,綜合藝術家主要畫集及文獻,可知其早於二〇年代留學法國時期,即循歐洲學院主義開始,並迅速進入現代主義,當中尤以野獸主義、未來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影響較為明顯;三〇年代以後,隨著藝術家回歸中國,東方筆墨對於其裸女造型的影響日益明顯,其人物身上宛轉流暢的輪廓線條,更可見晉唐以來盛極一時的人物線描之美,奠定本幅《人體》的風格基調;林風眠以鐵線游絲般的白描創作裸女,目標不止是以東方傳統技法調和西方現代主義,若仔細品味,更可見其致力駕馭西方經典主題,以至於將西方裸體藝術之美引進中國,改革中國繪畫自兩宋以來山水獨盛的局面。關於這一點,早在大半個世紀以前的民國畫壇早有公論。1947年12月8日,上海《申報》發表長篇文章〈林風眠繪畫思想蘊藏著文藝復興〉,當中即提及:
「林風眠是第一個人,大膽接受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人本位思想,以它為基礎,用一副全新的眼睛來觀察東方,選擇東方,終於又回到東方。但這一個歸來是新的『歸來』。他像普洛米達斯,從西方帶回來活潑潑的真正生命火,用它來燒東方傳統的自然主義與空靈飄逸,從而與自然結成一片,創造了有血有肉的真空靈與真神韻,也就是未來的新美術。
「一片彩色的窗帷,一彎紫色的牽牛,一角紫藤,一抹淡墨構成的女臉輪廓,會說話的眼睛,能呼吸的鼻子,猩紅的嘴,再下面是一片複雜的肢體,一襲藍衣、黑衣、或紅衣。那些淡墨用得那樣嫵媚、神妙,是一個極大的安慰。整個姿態的重點是在兩隻肩臂上,它們顯出全畫面的運動力量。每個姿態是一個柔媚,一種靜的舞蹈,徹底表現出東方的旋律。」
以上評論可謂本幅《人體》的上佳詮釋:藝術家在斗方畫面佈局,裸女居中抱腿而坐,整體約呈圓形,展現林風眠作品經典的「方中見圓」結構;裸女身體以白描勾勒線條並內敷膚色、外罩白紗,其固然可見高古游絲描之美,同時亦呼應馬蒂斯名作《粉紅裸女》,以全弧線與平塗色彩塑造裸體,形成內在的、躍動的活力;在背景處理上,藝術家保留約一半空間給予背景的紗窗,以及裸女身伴的花束與地毯,背後透光的窗簾固是其經典設置,另一方面,垂直的窗簾布與橫向的波浪紋飾,構成了帶有幾何意味的十字紋,既有馬諦斯筆下的花布靈感,亦有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元素;在色彩運用上,《人體》清新俊爽,以具有透明感的湖水綠、銀灰及鉛白主導畫面,似有象徵季節與時間之意,若與本次季現代藝術日拍的《裸女》(拍品編號705)對比,更能清晰體現本作傳遞著早春清晨的靜謐怡人,而《裸女》更傾向於表現南國盛夏的炙熱奔放,彼此妙相輝映,呈現一代宗師爐火純青的裸女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