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8
- 18
清乾隆 青花開光花果紋執壺 《大清乾隆年製》款 |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26.7 公分,10 1/2 英寸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6年5月20日,編號43
展覽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87年,編號59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 年,編號84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鴻禧美術館,台北,1992 年,編號84
《天民樓青花瓷特展》,上海博物館,上海,1996年
出版
蘇玫瑰,〈Archaism and Invention: Sources of Ceramic Desig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George Kuwayama 編,《New Perspectives on the Art of Ceramics in China》,洛杉磯,1992年,頁87,圖版21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90
《天民樓珍藏青花瓷器》,上海,1996年,編號90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惟見窰燒瑕疵如壺流橫撐連接壺頸處有窰裂,橫撐及流連接處見開片。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執壺器型雅緻勻稱,胎釉澄淨無暇,紋飾妍巧精湛,屬仿明初青花之佳作,可堪乾隆御窰至臻典範,錚錚佼佼。景德鎮匠人以鈷青作畫,選料上乘,加之筆觸大膽生動,故而呈效明艷爽儁,教人觀之心生歡喜,可見彼時御窰廠乃集舉國之力製瓷,無不物用其優。眾人皆知,乾隆皇帝愛慕明瓷,傾心不已,數次著人照樣燒造,以今懷古。 此器型初燒於洪武、永樂年間,上飾紋樣各異:多為纏枝花卉,庭院小景及四季瓜果。四瓣蔷式開光則可上元朝,然此執壺上開光內繪折枝桃、枇杷,其外以四季花卉紋相襯,例如玫瑰、牡丹、菊花以及山茶之組合,寓意喜慶,均是明代流行飾紋,甚得當時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垂青。自古伊始,桃便為祥瑞之果,含長壽、萬福之吉兆;而枇杷則「秋蔭、冬花、春實、夏熟」,承四季菁華,「備四時之氣」。
此類仿明報壺,首製於雍正年間,時至乾隆一朝,愈加風行,且將原有紋樣稍作更進,古為今用,翻陳出新,頗符時人審美,甚得上心。清代紋飾愈加注重線條運用,刻畫花葉、卷草曲折有致,清晰分明,流暢靈動,無半分刻板之感,搭配端莊之器型,可謂相得益彰。此外,能工巧匠以鈷青點染瓜果、花葉,既擬明初青花特有之「鐵鏽斑」視效,又深淺暈散,彰顯熟果豐碩之態,葉隨風轉之姿。
此類執壺,見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清宮舊藏有一相似例,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見耿寶昌,《故宮博物館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2,圖版210。台北故宮博物院蓄一類例,刊於《故宮藏瓷.清青花瓷》,香港,1968年,卷2,圖版14。另有一例,現貯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殿,圖載於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倫敦,1986年,卷3,圖版2565。南京博物館亦存一例,尺寸稍大,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窰瓷器》,上海,2003年,圖版214。此外,玫茵堂珍藏一相若作例,曾兩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93年10月26日,編號179,及2012年4月4日,編號28。另見一帶蓋執壺例,為 Malcolm 典藏,展於東方陶瓷協會,《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倫敦,1953年,編號311,後售於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47。
執壺與此紋飾、器型相仿者,後世歷代均有續燒。北京故宮藏一嘉慶款作例,圖載耿寶昌,《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選萃》,北京,2005年,卷2,圖版249。另見一對道光款類例,屬 Ohlmer 雅蓄,現貯位處希爾德斯海的姆羅默博物館,錄於 Ulrich Wiesner,《Chinesisches Porzellan》,美因茨,1981年,圖版71及72。
永樂本朝作例,可參一景德鎮珠山御窰廠遺址永樂地層出土執壺,器型、紋飾與本品相若,展於《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6年,編號59。另見一永樂執壺例,配蓋,藏北京故宮,錄於《明代洪武永樂御窰瓷器》,北京,2015年,編號94。
此類仿明報壺,首製於雍正年間,時至乾隆一朝,愈加風行,且將原有紋樣稍作更進,古為今用,翻陳出新,頗符時人審美,甚得上心。清代紋飾愈加注重線條運用,刻畫花葉、卷草曲折有致,清晰分明,流暢靈動,無半分刻板之感,搭配端莊之器型,可謂相得益彰。此外,能工巧匠以鈷青點染瓜果、花葉,既擬明初青花特有之「鐵鏽斑」視效,又深淺暈散,彰顯熟果豐碩之態,葉隨風轉之姿。
此類執壺,見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清宮舊藏有一相似例,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見耿寶昌,《故宮博物館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2,圖版210。台北故宮博物院蓄一類例,刊於《故宮藏瓷.清青花瓷》,香港,1968年,卷2,圖版14。另有一例,現貯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殿,圖載於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倫敦,1986年,卷3,圖版2565。南京博物館亦存一例,尺寸稍大,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窰瓷器》,上海,2003年,圖版214。此外,玫茵堂珍藏一相若作例,曾兩度售於香港蘇富比,分別為1993年10月26日,編號179,及2012年4月4日,編號28。另見一帶蓋執壺例,為 Malcolm 典藏,展於東方陶瓷協會,《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倫敦,1953年,編號311,後售於倫敦蘇富比1977年7月5日,編號247。
執壺與此紋飾、器型相仿者,後世歷代均有續燒。北京故宮藏一嘉慶款作例,圖載耿寶昌,《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選萃》,北京,2005年,卷2,圖版249。另見一對道光款類例,屬 Ohlmer 雅蓄,現貯位處希爾德斯海的姆羅默博物館,錄於 Ulrich Wiesner,《Chinesisches Porzellan》,美因茨,1981年,圖版71及72。
永樂本朝作例,可參一景德鎮珠山御窰廠遺址永樂地層出土執壺,器型、紋飾與本品相若,展於《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6年,編號59。另見一永樂執壺例,配蓋,藏北京故宮,錄於《明代洪武永樂御窰瓷器》,北京,2015年,編號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