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03
- 1103
黎清妍 | 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估價
600,000 - 1,2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irenze Lai
- 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
- 油畫畫布
- 100.3 x 80 公分,39½ x 31½ 英寸
2013年作
來源
維他命艺术空间,北京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威尼斯,威尼斯雙年展,「Viva Arte Viva」,2017年5月至11月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她筆下的個體、雙人與群像作品並非刻畫了真實的人,而是人類的普遍處境。她將自己視為畫中的一體,與廣大人類共情。」
羅賓・佩克漢姆
《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曾於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作品以平靜的畫面訴說深厚的含義,體現了黎清妍簡樸自然、惹人共鳴的視覺語彙。黎清妍的筆下人物彼此疏離、形象扭曲,令人聯想起德國表現主義,作品的用色則呈現出夢幻的野獸派風格。她的作品往往刻畫了神秘莫測的人類心境,透過觸動人心的情感敘事,為觀者帶來愉悅迷人的視覺享受,同時流露出錯位、焦慮與悲傷的色彩。儘管黎清妍的筆下人物無名無姓,她那獨一無二、充滿力量的世界卻能夠喚起普世共鳴。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述:「我創作的是具象作品,並非肖像。這種具像的藝術是普世的」(引自藝術家,〈黎清妍與陳思穎 之對談〉,《Ocula 》,2019年3月23日,網上)。她亦曾經表示:「我筆下的人物都是同一個人——是你和我,一個身處於不同處境的普世人物」(引自藝術家,居蒂絲・本哈默於埃撰,〈與一位香港知名年輕藝術家:黎清妍的獨家訪談〉,網上)。
黎清妍在1984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2011年,她開始成為全職藝術家,此前是一位書籍設計師。那時候,她在入夜後於小桌子上畫素描及繪畫,因此作品尺寸有限。空間對於她的創作來說十分關鍵,她的作品往往以封閉的空間為背景,裡面的人物扭曲變形。黎清妍消除了畫中人物的個體差異,凸顯出人類心靈、身體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以及當中隱藏的互動力量。透過採用這種手法,黎清妍強而有力地呈現出人類的共同處境,包括人與人之間、個人與自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傳統之間的矛盾。
這種舉世皆然的悲傷情感,在每幅作品中靜靜流露,逼真而濃烈。黎清妍曾述:「我的空間意識十分狹窄,大約只有200英尺的距離。可是,在這個空間中,我的感受是十分強烈的。例如,我跟你說話時,這個黃色的桌面便令我深有感受」(引自藝術家,〈黎清妍與陳思穎之對談〉,《Ocula》,2019年3月23日,網上)。本作筆觸遒勁,體現了黎清妍對空間建構的精湛拿捏;畫面則成功捕捉久被遺忘的人性面貌,訴說出當今世代的淒美情感。黎清妍曾參與多個海外個人展覽及群展,包括廣州鏡花園的「湍流」個人展、「社會工廠——第十屆上海雙年展」(2015年)、「2015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三年展:包圍觀眾」(2015年),以及在威尼斯舉辦的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最近,黎清妍的作品曾於香港大館「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展出(2019年)。
羅賓・佩克漢姆
《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曾於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作品以平靜的畫面訴說深厚的含義,體現了黎清妍簡樸自然、惹人共鳴的視覺語彙。黎清妍的筆下人物彼此疏離、形象扭曲,令人聯想起德國表現主義,作品的用色則呈現出夢幻的野獸派風格。她的作品往往刻畫了神秘莫測的人類心境,透過觸動人心的情感敘事,為觀者帶來愉悅迷人的視覺享受,同時流露出錯位、焦慮與悲傷的色彩。儘管黎清妍的筆下人物無名無姓,她那獨一無二、充滿力量的世界卻能夠喚起普世共鳴。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述:「我創作的是具象作品,並非肖像。這種具像的藝術是普世的」(引自藝術家,〈黎清妍與陳思穎 之對談〉,《Ocula 》,2019年3月23日,網上)。她亦曾經表示:「我筆下的人物都是同一個人——是你和我,一個身處於不同處境的普世人物」(引自藝術家,居蒂絲・本哈默於埃撰,〈與一位香港知名年輕藝術家:黎清妍的獨家訪談〉,網上)。
黎清妍在1984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2011年,她開始成為全職藝術家,此前是一位書籍設計師。那時候,她在入夜後於小桌子上畫素描及繪畫,因此作品尺寸有限。空間對於她的創作來說十分關鍵,她的作品往往以封閉的空間為背景,裡面的人物扭曲變形。黎清妍消除了畫中人物的個體差異,凸顯出人類心靈、身體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以及當中隱藏的互動力量。透過採用這種手法,黎清妍強而有力地呈現出人類的共同處境,包括人與人之間、個人與自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傳統之間的矛盾。
這種舉世皆然的悲傷情感,在每幅作品中靜靜流露,逼真而濃烈。黎清妍曾述:「我的空間意識十分狹窄,大約只有200英尺的距離。可是,在這個空間中,我的感受是十分強烈的。例如,我跟你說話時,這個黃色的桌面便令我深有感受」(引自藝術家,〈黎清妍與陳思穎之對談〉,《Ocula》,2019年3月23日,網上)。本作筆觸遒勁,體現了黎清妍對空間建構的精湛拿捏;畫面則成功捕捉久被遺忘的人性面貌,訴說出當今世代的淒美情感。黎清妍曾參與多個海外個人展覽及群展,包括廣州鏡花園的「湍流」個人展、「社會工廠——第十屆上海雙年展」(2015年)、「2015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三年展:包圍觀眾」(2015年),以及在威尼斯舉辦的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最近,黎清妍的作品曾於香港大館「疫症都市:既遠亦近」展出(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