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557
- 2557
佚名(元) | 北極巡海圖
估價
4,800,000 - 5,5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Anonymous (Yuan Dynasty)
- 北極巡海圖
- 水墨絹本 手卷
- 23.4 x 214.2 厘米,9 1/4 x 84 3/8 英寸
題跋:(宋克) 聖僧浮海圖跋。世傳聖僧浮海像,凡十六軀,皆所以著其神也。夫天下之險莫如海,天下之濟莫如舟,舟固濟險之具也。然操舟者或未足以恃其必濟於險,果能不假乎舟,而涉乎浩茫冥莫之際,非有欻忽變化之神,其孰措手足於平地哉。今聖僧之於海一用其神,雖若雲濤蹴天,雪浪躍日,龍虎之所騰齧,蛟鼉之所震撼,寂然視之,了無恐怖,卒至天姝諦受,水伯降迎,所謂幻現有形,去來無跡,而其感通之神,不亦大且速哉,且人知其神,不知其神之所以神,知其神之所以神,則天下之能事畢矣。目擊斯圖,心悟其旨。又將櫓仁義而詩書,維道德而石丁忠信,優游乎聖學之涯,而動息一系於我將無所往而非神矣。其於海也何有哉。洪武四年 (1371) 鞠月上浣東吳宋克仲溫跋於雲間之草玄閣。鈐印:「仲溫」、「宋克私印」(王樹常) 按,十六聖僧,一為實度羅跋囉惰闍,二為迦諾迦伐蹉,三為迦諾迦跋釐惰闍,四為蘇頻陀,五為諾詎羅,六為跋陀羅,七為迦哩伽,八為伐闍羅弗多羅,九為戌博迦,十為半托迦,十一為羅怙羅,十二為那伽犀,十三為因揭陀,十四為伐那波斯,十五為阿氏多,十六為注荼半托迦。此十六尊者受佛敕,永住此世,濟度眾生。是圖即隱寓此意。辛巳(1941)元旦跋。佛弟子王樹常。鈐印:「王樹常」、「廷五」 鑑藏印:「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鑒賞」 (王樹常)「王樹常印」
出版
著錄:馬寶山著,《書畫碑帖見聞錄》,北京,1996,頁183-184
拍品資料及來源
注:此卷圖式與一般傳世的羅漢渡海有所不同。全卷繪十六位聖僧以及星君、武君,共十八位人物形象。聖僧的造型,尤其是僧衣的線條表現,流暢自如。這種樣式屬於南北朝晚期佛教本地化之後直至隋代佛教僧侣所常見的裝束。根據石窟壁畫的諸多佛像造型可知此種樣式有其來源。此外,法器和騶虞(虎形神獸)、玄武(神龜)、靈蛇等的描繪也頗為傳神,均按照中原道教的神化圖式加以表現。 畫中聖僧形神迥異,作為宗教繪畫具有象徵及隱喻的圖像涵義。如,右起向左第十一位聖僧,是唯一背對觀者且無面部展示的形象。左手拈舉念珠(不是佛珠),左邊九顆,右邊五顆,左手食指及大拇指成環狀。按中國古代術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至尊」。向左第九、十位聖僧間的錫杖飛揚,意為「天干」;向左第四位聖僧用錫杖攪動海水,意為「通四海」,也即「地支」。天干、地支是中國農曆紀年法,也是《周易》中「天、地、人」三才的基礎要素。
此卷題簽為:《聖僧浮海圖卷》,為沿用卷後明代宋克題跋之名稱。但卷末海波處顯示有「巡海」二字。此外,畫中人物與傳世壁畫中北斗星君的形象多有相似,因此定名《北極巡海圖》更適合。
卷中鈐有乾隆諸璽,但尚不能確定為清內府舊物。卷後除宋克題跋之外,還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王樹常所寫的跋文。此卷曾為馬寶山先生所藏,著錄於他的《書畫碑帖見聞錄》一書中。
此卷題簽為:《聖僧浮海圖卷》,為沿用卷後明代宋克題跋之名稱。但卷末海波處顯示有「巡海」二字。此外,畫中人物與傳世壁畫中北斗星君的形象多有相似,因此定名《北極巡海圖》更適合。
卷中鈐有乾隆諸璽,但尚不能確定為清內府舊物。卷後除宋克題跋之外,還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時王樹常所寫的跋文。此卷曾為馬寶山先生所藏,著錄於他的《書畫碑帖見聞錄》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