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开奖官方开奖网站查询

拍品 761
  • 761

趙無極 | 無題

估價
200,000 - 3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趙無極
  • 無題
  • 一九七一年作
  • 水墨紙本
  • 51.3 x 55.3 cm; 20 ⅛ x 21 ¾ in.
款識無極ZAO 71(右下)

來源

原歐洲重要私人藏家於1970年代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伊蘇丹,聖-洛克中心博物館〈趙無極:墨 水 空氣和顔色 - 中國水墨水彩作品 1954-2007〉二〇〇八年六月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九日

出版

〈趙無極:墨 水 空氣和顔色 - 中國水墨水彩作品 1954-2007〉菲利浦・塔尚編(巴黎,阿爾班・米歇爾出版公司,二〇〇八年),134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抽象:藝術的國際主義語言 現代意義的抽象藝術,早在二十世紀初年已經誕生,然而其於國際藝壇大放異彩,成為藝術發展主流,則要待到二次大戰之後,究其原因,是人類於二次大戰經歷普世之殤,以至戰後各國藝術家普遍傾向建構一種大同的藝術語言,讓各國文化得以更平等地融和溝通。即是此故,抽象藝術在戰後的黃金發展年代,正好亦是東、西方藝術真正深度交滙的年代,不僅東方藝術家得以駐足歐美藝術重鎮長期發展,西方藝術家對於東方藝術文化之涉獵,亦不再流於表面的獵奇式攝取,而是真正走進其深奧之精華所在。西方抽象大師之中,不少都對東方文化有著深厚認識,而喬治•馬修更可謂造詣最高,而且將東方文化在其抽象創作運用得最為透徹的一位。早在五〇年代,馬修已經發現西方的藝術傳統建基於慢工細作、遵從客觀科學的創作方針,若要作出徹底的革命性創新,則必須反其道而行之,講求速度與直觀,故此,他在東方書法、道家與禪宗哲學之中找到強大的理論與實踐參考,並通過長期的深刻研究,將之吸納成為法式抒情抽象主義的重要養份。

1957年,馬修遠赴日本,親炙東方書法與哲學思想,不僅對他的藝術創作帶來重大啓迪,同時直接影響了日本具體派的誕生,而《構圖》(拍品編號765)即於此一藝術上史的關鍵年頭誕生;《構圖》以鉻黃、朱紅與玄墨創作於純白畫布之上,恰以東方書法家揮毫於素絹宣紙,藝術家以具有東方書法特徵的圓頭畫筆揮灑墨彩,線條若威鳳凌羽、展翅西航;同樣深富東方意象的丹砂朱紅,則以扁平的西方排筆塗抹,並刻意留下滴流痕跡;至於靈動如機簧之鉻黃線條,更是直接以金屬軟管擠壓於畫布,使得藝術家與畫布短兵相接;值得注意的是,畫面最左方的圓形符號,正好呼應禪宗的「圓相」,其圓形不再以西方數學幾何方式呈現,而是以東方直觀方式一氣呵成造就,可見馬修已然窺得東方哲學直指心性之精髓。

及八〇年代,馬修已是譽滿全球的抽象大師,早已身負法蘭西藝術院士榮銜的藝術家未曾停步,其創作甚至益發力量賁滿,絲毫不見歲月痕跡。《克頓》(拍品編號764)是馬修創作於1985年的重要作品,不僅於米蘭特迦畫廊展出,亦收錄於馬修從藝五十年紀念著作《喬治•馬修:匠心50年》之中。與五〇年代相比,馬修此時對於畫面的駕馭更顯酣暢淋漓,征服空間的雄心壯志奔騰不息,畫面從右至左步步進逼,縱橫交錯的線條如金戈鐵馬,毫不猶豫地以或弧或直的以松石色彩主導架構,輔以穿插其中的朱紅與鉛白,當中更暗藏有如東方文字的小型結構,盡顯一代大師的瀟灑、自信而嚴謹的創作風範。

趙無極與喬治・馬修自五〇年代即結為至交,二人於東西藝術交流上極為深刻。趙無極自旅居巴黎以來,一直迴避以中國水墨進入西方藝壇,免招取巧制勝之非議;及至七〇年代初期,始將水墨作品公諸於世。經歷戰後抽象洗禮,趙無極水墨作品亦已脫胎換骨,此時誕生之《無題》(拍品編號761)即堪稱精品,其結構雄悍奔騰,儼然可見「狂草時期」之鋒芒;同時,水墨媒材柔中帶剛的特性,又預示了「無境時期」的誕生,其精神力量誠如中國現代主義的精神領袖、明末畫僧石濤在《畫語錄》所言:「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無題》與本季現代藝術晚拍之趙無極油畫《10.03.79》及《23.03.77》來自同一歐洲重要私人收藏,七〇年代直接購藏自藝術家本人,如今首度現身拍場,共同見證藝術家七〇年代之精彩風華。

隨著近年女性藝術家的地位與成就獲得正視,謝景蘭在藝術史上開始脫去「趙無極第一任妻子」之標籤,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廣受認同。謝景蘭自1957年與趙無極離異之後正式開始創作,這亦恰好是法式抒情抽象的黃金時代。謝景蘭自小在中國接受古典與現代音樂訓練,及至旅法初年,又親炙電子音樂大師瓦克斯(Edgard Varèse)薰陶,在1967至1969年創作《藍月》(拍品編號763)之時,不僅通過抽象畫面傳遞靜謐如長夜鶯歌的悠悠之聲,其至為經典的蔚藍色調,更來自藝術家至愛的瑞士風光,在抽象構成方面,亦可見羅斯科式靜極思動的精神靈光。本作曾展出於1971年丹麥施克堡現代畫廊的藝術家個展,可見其早已以職業藝術家的身份活躍於歐洲,放諸當年,實為國際上不可多得之女性畫傑。

五、六十年代,華人凡涉足抽象藝術者,必以油彩畫布創作,水墨國畫與現代藝術,依然有著難以調和的壁壘鴻溝。此時,以台北「五月畫會」創始人嶄靈頭角的劉國松,開始致力於現代水墨運動,並率先力抗保守壓力,以抽象水墨作品與理論走上異軍奮起之路。《抽象山水》(拍品編號762)即是他以狂草邁向抽象水墨的最早作品之一,其來源自台北美國海軍醫院院長夫人、台北藝術家畫廊(The Art Guild)創辦人華登夫人(Jeanne Watten)舊藏,是次日拍同場亮相的「貝氏珍藏戰後中國藝術」的主人貝學仁與貝夫人(Sheridan and Sallie Bell),同樣於1972年派駐台灣之後通過華登夫人認識一眾以五月畫會為首的華人藝家,兩者來源妙相契合。 劉國松從五代石恪《二祖調心圖》(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領悟到水墨創作不必拘泥中鋒,於本作大膽使用偏鋒走狂草線條,如蟄龍盤桓嗥嘯,融入當時歐美抽象表現主義潮流,奠定其邁向國際之基石。

「我畫我的生活,但也想畫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空間、一個夢的空間,一個使人永遠感覺和諧的存在。」

趙無極



註:此作將收錄於由梵思娃・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提供/趙無極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