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34
- 1034
吳冠中 | 魯迅鄉土
估價
7,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冠中
- 魯迅鄉土
- 一九八五年作
- 油畫畫布
- 46 x 53 cm; 18 ⅛ x 20 ⅞ in.
款識荼 八五(右下)吳冠中 魯迅鄉土 吳冠中 水鄉(畫背)
來源
香港,蘇富比,2004年11月1日,拍品編號518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東京,赤坂王子酒店〈現代中國巨匠繪畫展〉一九九〇年七月九至十一日
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吳冠中:文心與畫境〉二〇一八年九月一至三十日
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吳冠中:文心與畫境〉二〇一八年九月一至三十日
出版
〈吳冠中全集 III〉水天中、汪華主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202至203頁
〈吳冠中:文心與畫境〉(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二〇一八年)
〈吳冠中:文心與畫境〉(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二〇一八年)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文化外交:新美學的全面釋放 上世紀七〇年代初,中日兩國關係破冰,恢復邦交正常化,重新開始經濟上的往來,並致力發展友好合作的關係。至八〇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更是開始極力推動文化外交,以藝術為外交的渠道,向鄰國日本等國家弘揚宣傳中國的現代主義。縱觀吳冠中的藝術歷程,自七〇年代起,他開始水墨媒材的嘗試,到八〇年代他在水墨領域的成就已十分成熟,頻出佳作,拍品《魯迅鄉土》(拍品編號1034)誕生的1985年,吳氏同時創作了十數幅江南題材的水墨作品,其中便包括了《水鄉風情》(彩墨紙本,43 x 46 cm),《江南春》(彩墨紙本,66 x 84 cm),《周莊大宅》(彩墨紙本,70 x 140 cm)等經典之作。雖媒材不一,但無論從色彩運用還是幾何構圖上都不難看出與本畫有多處相似之處,可見藝術家藉對水墨媒材的自由把控力,反過來影響油畫的創作理念,並反复雕琢藝術形式,將中國畫中寫意的因素巧妙融於油畫作品中,藝術創作上進入了一個更加自由的境界,熱烈的情感也在兩種媒材的轉換之中得到全面釋放。正因如此,本畫作為吳氏新美學的代表作,被文化部選為向鄰國日本進行文化輸出的重要作品,1990年在東京參加由中國大使館、中日友好協會、中日文化交流協會等外交機構聯合協辦的《現代中國巨匠繪畫展》,與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李苦禪、吳作人等藝術大師一同展出,並獲選為刊登於展覽宣傳海報的唯一作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又於2018年參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劃的吳冠中回顧展《文心與畫境》,拉開藝術家誕辰百年紀念的序幕。從歷史意義上而言,本畫的重要性已遠超藝術範疇,而成為了一座見證歷史的時代豐碑。
江南肌理:南腔北調的吳氏美學
風輕水軟,餘波潺潺,黑瓦白牆,江南岸綠,人間四月天——早春時節的水鄉故土,連同空氣中氤氳著的美人初醒之倦意,每一寸肌理、每一寸風情便如此被吳冠中呈現在《魯迅鄉土》中。在北京生活數十年的吳冠中,看習慣了被銀灰色調包的北國春色——從山無草木的地到第一株綠草的破土而出,每一縷春意的到來都彷彿在意料之外地引人注目。對比之下,腦海中的江南初春則是在一片和風細雨中,悄然來臨,潤物無聲,柳垂新綠。他在散文《大江南北》中曾言:
「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葉,疏疏的枝條隨風飄搖,遠遠看去,通體呈現著朦朧的半透明的灰冷色調。這時候,春水微綠,遠山偏青,濕潤的堤岸帶生褐色,彼此間的色彩融洽和諧,都很謙虛,誰也不欺壓誰。白牆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這寧靜的水鄉裡,顯得分外醒目……確乎,我是一個南腔北調之人了,愛上了北國的統一基調銀灰調,我竭力吸取這銀灰色調揉入江南水鄉的畫面中去,否則感到江南鮮明的色相易流於甜膩。」
《魯迅鄉土》以吳氏慣用的黑、白、灰三色為主色調,處於視覺中心的白牆黑瓦在銀灰色水天的包圍下顯得分外醒目,大片色塊的平鋪中加入的門前新柳與紅衣裳小人的豔彩點綴、穿梭其間,完美結合北方初春的淡雅素淨與南方春日的柔軟靈活。色彩之外,吳冠中融合西方立體主義構架,在畫中以大小不一的方塊幾何構圖,白牆平塗為主要色塊,牆腳一片石牆連著石階,相互交錯、重疊,在視覺上加強景深與量感。屋前幾株新柳稍作遮擋,巧妙避免了白牆屋宇的一覽無餘,較為簡單的色彩構圖頓生秒趣,整幅畫面的結構也自然達到了微妙的平衡。
魯迅與江南:時代巨匠的的文化共情
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哭於斯。宜興水鄉哺育了吳氏的童年,並在其心間留下了縈繞一生的眷戀。同樣生於水鄉紹興的魯迅,不僅在藝術創作中為吳冠中激發靈感,在其精神世界中更充當著他的人生信條與思想指南。魯迅筆下的人與事,都是吳冠中最為熟悉親近的故鄉記憶,也是吳氏最希望通過繪畫來講述的故事。而在選材上他並未像魯迅一樣以人物為主題,而是另闢蹊徑,以江南故鄉風光為切入點,從中提煉情感、發散思維,從更寬廣的取材空間來探索多樣的藝術形式。
自五十年代起,吳冠中不斷前往紹興取景,「魯迅故鄉」由此成為了他一生藝術創作中最多的題材之一。早在1957年,他在莫斯科參展時的作品就是一幅油畫《魯迅故鄉》(油彩木板,46 x 61 cm)。本畫創作於近三十年後的1985年,相較1957年的第一幅《魯迅故鄉》,畫面蛻去了早期風景畫中精緻的具象細節刻畫,僅以意象化筆觸地勾勒景象,堪稱同時期寫意油畫作品中的經典。而在此期間,吳冠中即便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禁畫令的打壓,也從未停止對水鄉的執念,禁畫政策放寬翌年(1973年)便立馬啟程前往江蘇,並從1976年起連續10年堅持每年前往紹興、宜興、烏鎮、周莊等水鄉小鎮作畫寫生,這種強烈且持久的創作激情足以證明江南在他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越臨摹寫生的作畫對象,而成為了一個懷鄉戀舊的人文符號。在此語境之下,《魯迅鄉土》可謂見證了兩位文學、藝術巨匠的人生歷程於江南這一方水土盤根交錯,亦承載了兩位藝術家充息息相通的文人一夢。如今登錄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場,旨在引領藏家一同體悟藝術家深切的鄉情——白牆腳下處處為家,孩童嬉笑打鬧,故鄉人駐足回首,無不是對舊時美好歲月的綿延眷戀。
江南肌理:南腔北調的吳氏美學
風輕水軟,餘波潺潺,黑瓦白牆,江南岸綠,人間四月天——早春時節的水鄉故土,連同空氣中氤氳著的美人初醒之倦意,每一寸肌理、每一寸風情便如此被吳冠中呈現在《魯迅鄉土》中。在北京生活數十年的吳冠中,看習慣了被銀灰色調包的北國春色——從山無草木的地到第一株綠草的破土而出,每一縷春意的到來都彷彿在意料之外地引人注目。對比之下,腦海中的江南初春則是在一片和風細雨中,悄然來臨,潤物無聲,柳垂新綠。他在散文《大江南北》中曾言:
「柳梢初冒新芽,尚未吐葉,疏疏的枝條隨風飄搖,遠遠看去,通體呈現著朦朧的半透明的灰冷色調。這時候,春水微綠,遠山偏青,濕潤的堤岸帶生褐色,彼此間的色彩融洽和諧,都很謙虛,誰也不欺壓誰。白牆黑瓦的江南人家就散落在這寧靜的水鄉裡,顯得分外醒目……確乎,我是一個南腔北調之人了,愛上了北國的統一基調銀灰調,我竭力吸取這銀灰色調揉入江南水鄉的畫面中去,否則感到江南鮮明的色相易流於甜膩。」
《魯迅鄉土》以吳氏慣用的黑、白、灰三色為主色調,處於視覺中心的白牆黑瓦在銀灰色水天的包圍下顯得分外醒目,大片色塊的平鋪中加入的門前新柳與紅衣裳小人的豔彩點綴、穿梭其間,完美結合北方初春的淡雅素淨與南方春日的柔軟靈活。色彩之外,吳冠中融合西方立體主義構架,在畫中以大小不一的方塊幾何構圖,白牆平塗為主要色塊,牆腳一片石牆連著石階,相互交錯、重疊,在視覺上加強景深與量感。屋前幾株新柳稍作遮擋,巧妙避免了白牆屋宇的一覽無餘,較為簡單的色彩構圖頓生秒趣,整幅畫面的結構也自然達到了微妙的平衡。
魯迅與江南:時代巨匠的的文化共情
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哭於斯。宜興水鄉哺育了吳氏的童年,並在其心間留下了縈繞一生的眷戀。同樣生於水鄉紹興的魯迅,不僅在藝術創作中為吳冠中激發靈感,在其精神世界中更充當著他的人生信條與思想指南。魯迅筆下的人與事,都是吳冠中最為熟悉親近的故鄉記憶,也是吳氏最希望通過繪畫來講述的故事。而在選材上他並未像魯迅一樣以人物為主題,而是另闢蹊徑,以江南故鄉風光為切入點,從中提煉情感、發散思維,從更寬廣的取材空間來探索多樣的藝術形式。
自五十年代起,吳冠中不斷前往紹興取景,「魯迅故鄉」由此成為了他一生藝術創作中最多的題材之一。早在1957年,他在莫斯科參展時的作品就是一幅油畫《魯迅故鄉》(油彩木板,46 x 61 cm)。本畫創作於近三十年後的1985年,相較1957年的第一幅《魯迅故鄉》,畫面蛻去了早期風景畫中精緻的具象細節刻畫,僅以意象化筆觸地勾勒景象,堪稱同時期寫意油畫作品中的經典。而在此期間,吳冠中即便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禁畫令的打壓,也從未停止對水鄉的執念,禁畫政策放寬翌年(1973年)便立馬啟程前往江蘇,並從1976年起連續10年堅持每年前往紹興、宜興、烏鎮、周莊等水鄉小鎮作畫寫生,這種強烈且持久的創作激情足以證明江南在他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越臨摹寫生的作畫對象,而成為了一個懷鄉戀舊的人文符號。在此語境之下,《魯迅鄉土》可謂見證了兩位文學、藝術巨匠的人生歷程於江南這一方水土盤根交錯,亦承載了兩位藝術家充息息相通的文人一夢。如今登錄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場,旨在引領藏家一同體悟藝術家深切的鄉情——白牆腳下處處為家,孩童嬉笑打鬧,故鄉人駐足回首,無不是對舊時美好歲月的綿延眷戀。